來源:北京商報

中紀委發文稱流量明星翻篇了

原標題:流量不靈了

“在明天,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

上世紀70年代,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預言早已照進現實。但15分鐘就像是黃粱一夢,如今的鎂光燈之下,剩餘一地狼藉。

就在日前,廣電總局出手,“堅決抵制炒作炫富享樂、緋聞隱私、負面熱點、低俗‘網紅’、無底線審醜等泛娛樂化傾向”,一紙明文終結了那些低質量網紅的成名路。

靠“集美”“耶斯莫拉”等熱詞走紅的郭老師、火出圈的“人類高質量男性”徐勤根、“喫個桃桃好涼涼”的風小逸等,無一倖免。

五年前,“2016年第一網紅”Papi醬的一條廣告拍出2200萬元的天價,此後短視頻和網紅經濟的大門被無限開啓。平臺添磚,用戶熱捧,網紅和MCN如雨後春筍,以各色面孔、各式姿態霸佔着16:9的手機屏幕。

這是最好的時代,高壓的現代生活環境中,博君一笑的套路屢試不爽,一夜爆紅的故事接二連三,行業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膨脹。

鏡頭這端,是荒誕的表演,鏡頭另一端,是笑到天亮的圍觀者。有人覺得不必小題大做,類似小丑的行爲能解壓;有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爲網紅文化的泛濫是一種病態。

當發展初期的紅利吞噬殆盡之時,對流量的爭搶進入白熱化,網紅們的姿態也越發獵奇,從整蠱到裝瘋,從賣醜到低俗,爲了有限的眼球,踏破了底線,甚至越過了公序良俗的邊界。

流量幻境順勢包裹了產業鏈上的每個人。於網紅而言,數據是內容的唯一評判標準,能否從名到利,皆系在轉贊評的數字上;站在觀衆的角度,注意力經濟靠15s取勝;兩相權衡,一拍即合。週而復始,惡性循環。

頂着百萬甚至千萬級別的關注度,網紅已不只是網紅,在鏡頭之外的公共領域,一舉一動能引來全社會模仿,一言一行都打上了極強的社會議題標籤,不健康的、媚俗庸俗的內容不僅是對觀衆智商的侮辱,更是對社會文明不自覺的衝擊。

網紅還是網紅,當審醜的潮水退去之後,只剩千篇一律的軀殼。而一旦跨越道德甚至法治的底線,註定將從頂端跌落。

網絡包羅萬象,但加了濾鏡的數據代表不了真情實力,無底線的唯流量論已經走到了拐點,時間不會容忍裸泳者。在觀衆日復一日的圍觀中,靠裝瘋賣傻造就的流量神壇,如同風雨中大廈,坍塌也分外容易。

尼爾·波茲曼在名作《娛樂至死》裏直言,將毀滅我們的,可能不是單調乏味的底層生活,而是那些喜聞樂見的“美麗新世界”。

郭老師不是新時代的堂吉訶德,竊格瓦拉也絕不等於對主流的反叛,完全消解嚴肅的同時,最終也將被時代消解。即便追逐娛樂是人的天性,但人之所以爲人,在於那株葦草理性的認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