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們時代最英雄的人物,他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這是1976年9月21日聯合國第31屆會議開幕式上聯合國祕書長瓦爾德海姆的發言。這次大會一改往日流程,在大會開幕式前,參會的各國代表全體起立哀悼一位國家元首的逝世。這位國家元首,正是毛澤東主席。

1976年9月9日,當時鐘的指針指向0點10分時,毛澤東主席的心電圖曲線變成了一條直線,一代偉人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同日下午4點,新華社發出第一條訃告,在消息播出後的那一刻,全世界爲之震動。不到10分鐘,包括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蘇聯的塔斯社和世界各國通訊社紛紛轉載。在那十幾天裏,世界上有123個國家的政府首腦發來唁電,105個國家的領導人到中國的各國使館去弔唁,聯合國和53個國家下半旗致哀。

在他逝世後,世界各國評價他的一生時都不惜讚美之詞,其中一代偉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等等這些身份頭銜,都是對他傳奇而又輝煌的一生最好的美譽。可在這些身份和頭銜中,有一個身份最不能被忽略,那就是他還是一位中國共產黨的黨員。身爲黨員,救人民於水火、爲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主席作入黨以來從未忘記的初心和使命。但他卻在入黨之前也有過迷茫,那麼毛澤東主席救國救民的思想是從何時緣起?他最終又是怎樣堅定地選擇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主席逝世45週年之際,《檔案》特別推出紀念專題,今晚22:30帶您回望毛澤東主席入黨的初心。

是怎樣一份報告,

讓毛澤東在臨終前情緒失控、失聲痛哭?

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一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特大災難突然降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一帶突然發生里氏7.8級強烈地震,23秒鐘後,唐山被夷成廢墟,682267間民用建築中有656136間倒塌和受到嚴重破壞,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4204個孩子成了孤兒。

那段時間,身體已經不堪重負的毛主席,每份有關唐山大地震的報告他都要親自過目。在得知這場地震導致二十四萬人民死亡的時候,毛主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失聲痛哭。在幾乎拿不起筆的情況下,他還是在八月十日中共中央《關於唐山豐南一帶抗震救災的通報》中做了圈閱,這也是毛主席生前圈閱的最後一份文件。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面對衰老和疾病,毛主席都仍然保持着面對敵人槍炮時的從容,可就是在晚年擁有這樣超然心態的他,當知道人民受難、人們無家可歸時,毛主席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不僅是因爲他看到人民遭了災受了苦,更是因爲直到他臨終前,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沒有忘記他當初堅定地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時一生爲人民服務的誓言。

毛澤東救國救民的思想由何緣起?

這件事影響了他的一生

出生在閉塞的農村,年少的毛澤東很難意識到舊社會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可當他八歲進入私塾,他的思想開始有了改變。那個年代的私塾都還是教一些《三字經》、《百家姓》這樣的普及讀物,但他並不喜歡這些枯燥難懂的書籍,反而對於被私塾稱爲“閒書”、“雜書”的《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很感興趣。他發現這些小說的主人公沒有一個農民,他們是不需要種田的,因爲土地歸他們所有,農民替他們種田,這樣是不平等的,農民要起來反抗。

於是《水滸》中的梁山好漢,便成爲了年少的毛澤東心中的英雄。這種影響是意味深長的,在後來艱難的革命生涯中,《水滸》一直是他常常放在手邊的讀物。也就是在年少的毛澤東思想發生改變的同時,他在小說中關注的事情在自己身邊發生了。

1910年4月,因爲荒年糧價飛漲,長沙發生了饑民暴動,饑民到衙門請願,反而遭到槍擊,忍無可忍的饑民防火燒了衙門。隨後清政府派兵鎮壓,參與暴動的饑民慘遭殺害,官兵還把他們的頭顱還被掛在城門前示衆。當這個消息傳回韶山的時候,年少的毛澤東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覺得這些參加暴動的百姓只是被逼的走投無路,卻被無辜殺害,這讓他很痛心。幾十年後,他感慨道“這件事影響了我的一生。”

投筆從戎,揮斥方遒!

但一個消息曾讓他陷入迷茫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這場席捲全國的革命風暴,讓年僅只有18歲的毛澤東第一次親身參與到救國救民運動中來。武昌起義爆發後,新成立的湖北軍政府派代表趕到長沙,要求湖南革命黨人立即舉義響應,並在當時毛澤東所在的學校介紹武昌起義的情況。這場演講讓毛澤東激動不已,以至於二十多年後仍然記憶猶新。當時毛澤東更是興奮異常,決定投筆從戎,北上武漢參加革命軍。

當兵期間,毛澤東把每月的七元軍餉大多都用來訂閱報刊和書籍。這一時期,他從一份叫做《湘漢新聞》的報紙上看到了一篇有關社會主義的文章,第一次知道了社會主義這個名詞。毛澤東一下子被社會主義思想所吸引,他不僅每天和身邊的士兵談論,還寫信給自己的同學想要共同研究,但是人們對他的反應卻是很冷淡,僅有一人給他回信。與此同時,革命形勢的發展並不像人們預想的那樣,中國人民依舊生活在苦難之中。當毛澤東決定退出軍隊,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前程時,一個消息的傳來讓他面對人生選擇時開始徘徊。

當時,離開軍隊的毛澤東爲了探索改變人民苦難的道路,最終決定繼續求學。可就在這時,父親毛貽昌卻提出不再支持他這種似乎漫無目的的讀書,拒絕繼續給他供給費用,想讓毛澤東回到家中幫助,父子二人在毛澤東的人生規劃上產生了分歧。斷了生活來源的毛澤東陷入了迷茫,是聽從父命回家,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他將何去何從?

兩份檔案,不一樣的時間,

毛澤東主席究竟是何時入黨的?

“北京就像一個大熔爐,在那裏,不可能變化的人也能被改變”。這是毛澤東後來對北京的評價。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毛澤東第二次來到北京,在此期間多次拜訪了李大釗。毛澤東向李大釗彙報了湖南青年運動的狀況,也對布爾什維克主義有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1920年5月,毛澤東從北京到上海,一直到7月,同陳獨秀探討馬克思主義以及如何開展湖南的革命活動等問題。

根據《西行漫記》的記載,毛澤東對自己這段時間的思想有這麼一段回憶:“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爲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爲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毛澤東主席究竟是何時入黨的呢?兩份來自中央檔案館的珍貴檔案,入黨時間一個寫着1920年,一個寫着1921年。這兩個時間點對毛澤東而言都至關重要。1921年,是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的年份,而1920年,代表着當時的毛澤東已然成爲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也代表着他建立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時間。關於自己的入黨經歷,毛澤東在1945年曾這樣回憶,中共七大“發給我一張表,其中一項要填何人介紹入黨。我說,我沒有介紹人。我們那時候就是自己搞的。”這意味着,毛澤東將自己創建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認定爲入黨之時,也就是1920年。

今年是毛主席逝世45週年,縱觀毛主席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奮鬥的一生,他始終傾盡心血關注人民疾苦,給予人民羣衆無限的關懷。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最牽掛的依舊是人民,最不能忘的是他入黨的初心。學四史,看檔案!由北京銀行獨家冠名播出的《檔案》震撼推出黨史學習教育系列,爲紀念毛澤東同志逝世45週年,今晚22:30《檔案》爲您傾情講述《看萬山紅遍,恰同學少年——毛澤東入黨的初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