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敦煌莫高窟,但作为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甘肃酒泉市瓜州县境内的榆林窟鲜为人知。

榆林窟同属于敦煌石窟群,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

与莫高窟相比,坚守在这里的“守窟人”很少,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文物管理室副主任巩彦雄一家三代人就常住榆林河畔,与寂寞为伴,守护着榆林窟。

榆林窟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巩彦雄已年近六旬,守护榆林窟已有43载。他家三代人不约而同都选择坚守戈壁,守护着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

在巩彦雄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工作起来非常严肃,巡逻时一丝不苟,每个角落都要查看。

解放初期,敦煌莫高窟附近常有土匪出没。在当地公安局任职的父亲,被选派至莫高窟警卫班担任巡窟人一职。出于这个原因,巩彦雄从小得以在莫高窟窟区长大,并在此度过每个寒暑假的大多数时间。

除了像父亲一样的巡窟人,他还看到“转窟人”讲解员、壁画临摹师、彩塑修复师等,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洞窟。

因从小耳濡目染,高中毕业后,巩彦雄主动提出去莫高窟任职,并被彼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安排看守榆林窟。

初到榆林窟时,巩彦雄和其他两位同事,白天拿着扫帚和簸箕挨个清理洞窟内的积沙,晚上打着不太亮手电筒在窟区巡逻的时候,偶尔还能听到一两声狼嚎。

巩彦雄说:“有一次,为了领取榆林窟参观门票,他从早上出发徒步前往锁阳城,领到参观门票返回已是晚上,途径卡房子山时,听到狼嚎声,感到非常害怕,就摸起地上的木棍子搭在肩上,边走边唱着歌给自己壮胆,但现在回想起来,哪里是唱,更像是在喊。”

如今,巩彦雄每天在游客入窟前、出窟后“巡逻”洞窟,检查壁画、塑像是否有损坏,并拍照记录,有异动立刻上报所里。长此以往,他炼成了“火眼金睛”,壁画有任何微妙变动都能看出来。

巩彦雄的儿子巩斐今年28岁,是榆林窟的一名讲解员。巩斐至今记得,小时候父亲带他去洞窟,给他讲未生怨经变故事。后来,他也将自己的理解和所思所想带入讲解中,游客评价他是个“很优秀的年轻讲解员。”

巩彦雄的父亲对他们弟兄几人的影响很深,他和同事们都默默守护着敦煌石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当年,父亲的劝说让巩彦雄留了下来,并在艰苦的条件下、枯燥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许多乐趣。在他看来,亲眼看着榆林窟在修缮、增加设施中一点点变好。随着中外游客越来越多,他打心底里感到荣耀。而他们这些“守窟人”,也成了游客心中的“英雄”。

榆林窟窟区入口处有两棵白杨树,是多年前巩彦雄和父亲种植的。父亲虽已离开人世,但这两棵白杨树依然茁壮成长,陪伴着一代代守窟人。

巩彦雄说,即便以后退休了,也还是想常回来看看。看着榆林窟窟区的一草一木,巩彦雄不禁陷入了回忆。他和妻子的婚礼在这里举办,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出生、成长。在他看来,榆林窟早已像他的家,融入了他的血液。

作者:邢大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