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世界岁月静好,现在的世界混乱浮躁?

其实也……不一定?

之前聊到过,1998年的记忆。

我回忆起1998年,先想到前一年最流行的歌,是任贤齐《心太软》。于是年初时,点歌台、商场、车站,到处都放这歌。

我有位邻居大叔,先是皱眉骂骂咧咧,“靡靡之音”;骂了两周,自己打麻将时,搪瓷杯喝一口水,哼上了:

“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

那会儿还流行任贤齐的《依靠》:

“我让你依靠,让你靠!”

1998年初,听了王菲与那英的《相约九八》。

看了赵本山和高秀敏的《拜年》,“地球非得围你转,你是太阳啊?”

看了赵丽蓉老师和巩汉林的《功夫令》——赵老师也唱了前一年屠洪刚很红的“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也对巩汉林深情唱了:

“我总是心太软,心太软,不想要你练功到天亮!”

那年初,老《水浒传》开播了。那时大家都在讨论丁海峰老师扮的武松胸肌好,王思懿扮的潘金莲爱洗澡。

当时电视报——我们那会儿,还靠电视报确认每周的电视节目——有作者发文章,仔细讨论了王思懿潘金莲洗澡戏的意义:具体如何表达了潘金莲的情绪,诸如此类。

足球也有点好消息:在横滨吧?新帅霍顿带队,2比0击败日本。黎兵进了两球,包括一个半倒钩。若非范志毅射飞点球,就3比0啦!

1998年初夏,NBA季后赛。

每逢上午有体育课,体育老师都一挥手,“走!去实验楼!”——当时我们实验楼里,几个阶梯教室有大电视;体育老师一开电视,大家就这么看季后赛。

乔丹拿下第六冠的那天,离我们期末考试还有一周多。那几天总决赛期间,许多男生——我也不例外——都忽然身体不好要请假,上午不能来了,请求在家复习,老师也都默认了。

那年我们那里的点歌台,似乎有人很爱李玟。

那会儿常播的歌,是《暗示》这专辑,两首歌来回放,一首《DI DA DI》,一首《暗示》。

我妈春天不是很喜欢coco,“头发一会儿红一会儿黄”;到了夏天,“唱得是不错。”后来听说她去世界杯唱了《颜色》,我妈哦了一声,说:

“世界杯唱歌的,不是那个扭屁股的,够够够,阿雷阿雷阿雷?”

那年世界杯好像还有首轻快的歌,叫《我踢球你介意吗》Do you mind if I play?我听着总觉得像是为那年巴西队定制的:那年巴西,有没满22岁的外星人,有刚在西甲崭露头角的卡洛斯,有一年后才达到巅峰的里瓦尔多,可惜罗马里奥没来。

那年世界杯,德国1/4决赛输给了克罗地亚,英格兰阿根廷1/8决赛打出旷世大战,欧文神奇进球,贝克汉姆吃了红牌;之后阿根廷被博格坎普一脚送回家;荷兰之后又被巴西点球干掉,我爸感叹“克鲁伊维特怎么可以顶飞那么多头球?!”最后,齐达内带法国赢了巴西。

真是五彩斑斓的夏天。

那时学校组织看电影,多是一本正经的题材;最嬉笑怒骂的,大概是《三毛从军记》。

1998年春夏间,某个周六黄昏,我去无锡五爱广场旁一个影院看。坐下来后,隐约发现不对:我斜后方一大堆人,是我们学校的老师,组织来看了……

于是我整场不太敢回头。

电影到了那著名的段落,凯特·温斯莱特披巾出场,让莱昂纳多给她画像。

也许因为那幕光影比较暖色调,看着跟画册里提香的油画似的,也许因为我那时候小,混沌未凿,倒没太多感觉;但整个电影院里,整个观众席都叹了口气。

这么说可能挺没劲,但现在说起来“一刀未剪的那个镜头”,当时我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似的,感觉并没太深;反而是后来俩人在车里那段,看得我心跳不已……

《泰坦尼克号》当时最直接的后续影响,我记得,是街头巷尾都在唱《My heart will go on》。

当时流行的拼磁带——一堆流行名曲捆一张磁带里卖——第一首往往是这个,第二首经常是席琳·迪昂另一首名曲《the Power of love》。

1999年初了,赵丽蓉老师最后一个小品里,“点头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伦敦音!”“泰森虽然厉害,看见你这老太,他也有点肝颤!”以及,赵丽蓉老师唱了《My heart will go on》。

一整年都是这首歌。

真是色彩斑斓,我心永恒的一年啊。

但很多年后,偶尔和长辈说起来,他们摇摇头,说1998年,其实非常不容易:有位长辈说,他亲历了那年夏天的雨,那年夏天的堤。

但我那时小,这些都没经历到。

翻一翻历史:

1998年,吉隆坡双峰塔落成,IMAC宣布将推出,苏哈托辞职,WINDOWS98推出,克隆牛诞生,克林顿承认和莱文斯基的事,皮诺切特被捕。

世界各地宾馆火灾、暴雨成灾、客车坠落、列车出轨、水灾海啸、班机落海,那真是层出不穷,骇人听闻。

现在看来,样样是惊天动地划时代的大事。

但那时我还小,身在无锡,没有手机,不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包括著名的“洪水被赶跑”,也是看电视新闻了解只言片语,第二年《昨天今天明天》知道的。

很多年后,凑的信息一多,才稍微理解黑土大叔那句,蕴含的意味:

“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

不得了。

人总会觉得:少年时的一切变动都理所当然,青春期后的一切变动都地动山摇。

真相是:世界从来混乱而变动不停,当然如今变动与反馈都比以往迅速,但更因为从前视野窄,知道得少;信息保护/隔绝得好:而人在少年时,常会觉得视野之外的事,与我们没有关系。其实以往世界的起伏也与我们休戚相关,只是我们不一定觉得;自家生活的世界没变,那就是稳定了。

如今世上有了互联网,一切新闻都在眼前,都被描述解读得与我们似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其实我们能影响的极少)。

于是我们有了小时候的世界很稳定,如今世界变动不停的错觉。

大概,人多少都会经历“万事与我无关,世界恒定→万事与我有关,世界变动不休→世界变动不休,但大多数事与我无关”这个流程吧。

1998年另有一件事:

3月7日,世界首条主要为互联网服务的海底光缆开通。

一切从此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