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李晨陽

噹噹噹!

9月12日上午10點,2021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佈會將在北京召開,三大獎項獲獎人將陸續揭曉。

摘得今年超級大獎的科學家,會是誰?

什麼是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是由中國科學家和企業家聯合發起的中國大陸首個民間科學大獎,單項獎金約650萬人民幣,設有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

從2016年誕生起,未來科學大獎就被很多人視爲“中國的諾貝爾獎”。

對此,未來論壇祕書長武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我們對標諾獎,也致力於辦出自己的特色。”

一方面,主辦方借鑑了諾貝爾獎、圖靈獎和菲爾茲獎等國際科學大獎的制度體系和章程,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通過這項大獎,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科學家和中國科研機構爲全人類做出的貢獻。

相關閱讀:對標諾獎,讓中國科學家的貢獻被世界看見丨專訪未來論壇祕書長

未來科學大獎迄今產生的獲獎人都有誰,又爲這個世界做出過怎樣的貢獻呢?

↑來看看,有沒有你的男神女神?

科學家那麼多,

我有可能猜得中嗎?

去年這個時候,科學網曾邀請用戶參加有獎競猜,盲猜最有可能斬獲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的科學家。

相關閱讀:約700萬獎金!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今年頒給誰?丨有獎競猜

在166條有效留言中,有2位用戶各猜中了一位獲獎人。

今年,爲了進一步提高大家的命中率,我們特地給大家開一個“考前小竈”。

快搬好小板凳,一起來看看吧!

劃重點: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畫像——

▲來自“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3大領域。

▲ 國籍不限,但曾在中國大陸(內地)、香港、澳門和臺灣做出過重要的科學成果。

▲ 科學成果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

敲黑板:

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了,上述3大特徵中,最不容易把握的就是第3條:

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

“原創性”的標準是什麼?“長期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什麼才叫“產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

別急,讓我們用3個例子體會一下:

2016生命科學獎獲獎人——盧煜明

他的貢獻:

盧煜明是無創DNA產前檢測的奠基人。

怎麼知道肚子裏的寶寶健不健康,是否患有唐氏綜合徵等染色體疾病?

過去準媽媽們只能在普通的“唐氏篩查”和羊水穿刺檢查中做選擇。前者準確率只有70%左右;後者雖然準確率高,但需要做手術,也存在流產、感染等風險。

從2008年起,她們有了第三種選擇:盧煜明開創的NIPT(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技術,只需要抽取靜脈血,就能獲得準確率高達99%的檢測結果。

如今NIPT技術已在全球範圍被廣泛應用,每年約有一千多萬孕婦會接受這項測試。

不僅如此,這項技術還可以應用於癌症篩查。事實上,盧煜明近年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癌症方面,正致力於開發癌症早期診斷的檢測方法。

2019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王小云

她的貢獻:

王小云在10年內連續破解世界多個密碼,讓曾經固若金湯的密碼堡壘轟然倒塌。一位聽過她報告的外國學者驚歎不已:“她的一頁PPT就幹掉(Kill)一個算法!”

王小云的研究對象是哈希函數。我們上網時,常常會把口令保存在網站上。這份安全感就是哈希函數給的。當你保存口令時,口令會經過哈希函數的處理,形成一段“摘要”。這樣即便有人盜取了“摘要”,也無法反過來推知完整的“口令”。

王小云主持設計的中國國家標準密碼哈希函數SM3,已經被納入30 多個行業規範,爲全國教育信息系統、居民健康卡、社保卡、工業控制系統等保駕護航。大至航空航天的國之重器,小到出行購物的日常生活,都在“王氏密碼”的傘護之下。

近年來,王小云把更多精力花在了人才培養上。她說:“一個人的研究時間太有限, 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才能讓中國密碼研究長久地走在世界前列。”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密碼學家鬱昱對本內容有貢獻)

2018物質科學獎獲獎人——馬大爲

他的貢獻:

馬大爲發展的兩代催化劑,給許多產業帶來了突破,讓曾經不可能實現的反應變成可能,也催生出上千個合成應用和數量可觀的論文,幫助許許多多新型藥物走出工廠,走向市場和臨牀。

他開發的催化體系,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Phil Baran評價爲“現代藥物發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孫勇奎稱讚爲“每天都要用的反應”。

曲貝替定被稱爲“最難合成的兩個抗腫瘤藥物”之一。過去20年來,學術界探索了多條合成路線,但不是產率太低,就是步驟太複雜。而馬大爲團隊發展的藥物全合成路線,簡捷高效,已經進入工業化公斤級放大階段。

如今,馬大爲仍在追逐第三代催化劑——“假如這個目標能實現,應用會更廣,給社會帶來的貢獻可以用‘巨大’來形容。”

事實上,未來科學大獎的每一位獲獎人,都在各自領域裏做出了影響世界、造福人類的成果。

科學無國界的精神和原始創新之美,是他們工作的重要特徵。

其他獲獎人貢獻盤點:

生命科學獎:

2017年獲獎人

施一公

施一公團隊的研究推動了科學界對剪接過程的機理理解,爲治療剪接體相關的人類疾病提供了結構框架。

2018年獲獎人

滑動查看更多

由左至右:李家洋 袁隆平 張啓發

李家洋、袁隆平和張啓發在水稻育種方面的原創性工作,造福了國計民生,博得了國際科學界的公認。

2019年獲獎人

邵峯

邵峯團隊以天然免疫研究中的原創發現,細胞焦亡的機制詮釋,創造出新的免疫未來。他的發現爲探索病原感染以及炎症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助力生物醫學轉化應用。

2020年獲獎人

滑動查看更多

由左至右:張亭棟 王振義

王振義和張亭棟的工作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了決定性貢獻,使APL的治癒率提升到逾90%,並在國際上得到了驗證和推廣,拯救了衆多患者的生命。

物質科學獎:

2016年獲獎人

薛其坤

薛其坤團隊首次實驗揭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在鈦酸鍶襯底上的單層鐵硒高溫超導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內激發出更多的相關研究活動,有望進一步提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界面超導的臨界溫度,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2017年獲獎人

潘建偉

潘建偉和他領導的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系列量子光學方面的創新技術,讓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些進展最終將帶來一個連接中國和世界各個角落的實用量子網絡。

2018年獲獎人

滑動查看更多

由左至右:馬大爲 馮小明 周其林

馬大爲、馮小明、周其林分別發展了各具特色的催化劑,極大地促進或改變了幾類重要有機化學反應的發展。

2019年獲獎人

滑動查看更多

由左至右:王貽芳 陸錦標

陸錦標和王貽芳領導的合作組準確測量了第三種中微子振盪模式,對未來粒子物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2017年獲獎人

許晨陽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爲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爲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018年獲獎人

林本堅

林本堅博士一系列突破性的創新所開拓的浸潤式微影(也稱光刻)方法,革新了集成電路的製程,使先進半導體芯片的特徵尺寸能持續縮減爲細微納米量級,在過去十五年以及可預見的未來,爲建造最強大的計算和通信系統做出了關鍵貢獻。

2020年獲獎人

彭實戈

彭實戈教授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領域中作出了奠基性和開創性貢獻。

本文轉自未來科學論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