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國防報

“復仇女神”岸艦導彈系統發射NSM反艦導彈瞬間

日前,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在夏威夷附近海域舉行聯合演習。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復仇女神”岸艦導彈系統發射NSM反艦導彈打擊水上目標。這是該型作戰系統在聯合演習中的“首秀”,未來其將作爲美軍分佈式海上作戰節點存在。

“復仇女神”亮相

岸艦導彈是從岸上發射,攻擊敵方水面艦艇的導彈系統,也是現代海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艦艦導彈和空艦導彈,岸艦導彈系統常常部署在沿海地區,據守重要水道、峽灣和海口等通道,在最後關頭給予來犯之敵重要一擊。

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重視發展岸艦導彈系統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將海上防線推向大洋深海,對岸艦導彈系統並不重視,直到20世紀80年代纔在“魚叉”反艦導彈基礎上推出一種岸艦導彈系統,但主要用於出口,美軍並沒有裝備。

21世紀以來,隨着美國軍事戰略發生改變,美國海軍陸戰隊開始更多地參與對海作戰。2017年1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式對外發布信息徵詢書,尋求“可快速採購的岸基反艦導彈,能在沿海區域部署,對至少約130千米外的水面艦艇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徵詢書要求該武器“具備高機動性和任務適應性,能與美國及夥伴國的火力打擊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監視偵察系統進行整合”。該項目全稱爲“海軍陸戰隊遠征反艦系統”,代號“復仇女神”。

2020年底“復仇女神”岸艦導彈系統首次亮相,採用雷神公司的NSM反艦導彈搭配奧什卡什公司的無人發射載車。今年4月,該系統在加利福尼亞州外海進行首次發射測試。

遙控小車配隱身導彈

與傳統的岸艦導彈系統相比,“復仇女神”岸艦導彈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整套系統大大簡化。傳統的岸艦導彈系統配備獨立的搜索、觀瞄、指控和發射單元,體型龐大,僅具備有限機動能力,難以進行遠程快速部署。

“復仇女神”岸艦導彈系統則簡單許多。該系統由一輛指揮控制車和一輛導彈發射車組成,載車在聯合輕型戰鬥車輛基礎上改進而來,發射車還進行了無人化改造,使得車體全重進一步減輕,可自動裝卸,進入或撤出發射基地。

二是反艦導彈性能強。NSM是挪威康士伯公司研製的一種中型反艦導彈,長3.95米、全重400千克,最大射程約185千米,巡航速度0.95馬赫,擁有一枚125千克戰鬥部和可編程引信,能夠對大中型水面艦艇進行有效毀傷。由於採用諸多隱身設計,包括進氣口設在彈體上部等,該彈擁有較強的隱蔽突防能力。

三是藉助網絡實現打擊。“復仇女神”岸艦導彈系統沒有配備對海搜索與目標指示雷達,而是藉助作戰網絡中的數據鏈完成對目標的跟蹤打擊。導彈發射後,一邊通過數據鏈進行航跡修正,一邊回傳飛行軌跡,使操作人員在必要時可介入打擊過程,提升了打擊靈活性。

服務於分佈式海上作戰

美國海軍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近年來,隨着美國海軍開始戰略轉型,過去強調的“前沿存在”“由海到陸”,已逐漸轉變爲提升在對抗性環境下與海上強敵實施戰役級別作戰的能力。爲此,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改變過去固定兵力編組結構(如航母打擊羣、遠征打擊羣)在全球關鍵駐地進行重點部署的做法,轉而考慮採用分佈式海上作戰行動主導的變量型兵力編組結構,將大量艦船、飛機分散部署,配合作戰區域內其他新型有人/無人裝備靈活編組、共享數據,形成跨軍兵種的綜合戰場網絡。在這一網絡下,美軍進攻單位分散部署,既能對強敵進行有效打擊,又不易遭受火力攻擊。

“復仇女神”岸艦導彈系統正是爲落實這一作戰思想而研製的網絡節點武器。該系統可通過各種空海載具,靈活部署在前沿島嶼上,從海岸觀通體系、有人/無人機和水面艦艇等網絡節點獲取目標數據,並採用遙控方式發射導彈,起到封鎖島鏈、支援主力艦羣作戰的作用。

反之,如何應對這一導彈系統?NSM反艦導彈射程有限,在其射程外實施作戰,可避免其打擊威脅。同時,增強對隱身目標的探測和攔截能力,也是對抗這種導彈的有效手段。此外,通過破壞分佈式海上作戰體系節點之間的數據鏈,對無人岸艦導彈發射車進行硬殺傷,也能消除這一威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