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時間]新能源車“尾氣檢測”調查 江西九江:新能源車年檢竟被收“尾氣檢測費”

原標題:新能源車產業頭部效應凸顯 資源整合漸成趨勢

工信部部長肖亞慶日前在“推進製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佈會上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正處在加速期。要做大做強,還需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加強推廣應用,促進跨界融合提升產品質量。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頭部效應逐步凸顯,行業資源整合漸成發展趨勢。

● 本報記者 金一丹

高速增長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爲30.9萬輛和32.1萬輛,環比分別增長8.8%和18.6%,同比增長均爲1.8倍。1-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81.3萬輛和179.9萬輛,同比增長均爲1.9倍。

政策扶持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增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規劃》還指出,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爲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2021年起,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於80%。

截至今年8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接近20%。中汽協副祕書長陳士華表示,按照此態勢發展,我國有望提前實現“2025年新能源汽車20%市場份額”的中長期規劃目標。

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發佈的《電動汽車產業鏈數據庫》顯示,2020年全球電動乘用車銷量約爲287.1萬輛,同比增長42%。預計到2025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1150萬輛,年均複合增長率爲32%。

頭部效應凸顯

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的增加,促進了汽車產業鏈的蓬勃發展。近年來,大量新能源造車勢力湧現。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企業有198家。其中,150家在2018年至2020年之間註冊;超過33.2萬餘家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登記在冊。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頭部效應日漸凸顯。羅蘭貝格汽車行業分析師童彤(化名)表示,傳統車企較新勢力有更穩定的生產能力和成熟的供應鏈,具備更強的交付能力。

乘聯會數據顯示,8月,廠商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有5家,包括比亞迪(60858輛)、特斯拉中國(44264輛)、上汽通用五菱(43783輛)、上汽乘用車(16998輛)、廣汽埃安(11613輛),合計約17.75萬輛,佔比超58%。

聲勢浩大的造車新勢力在量產方面卻不盡如人意。數據顯示,8月,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哪吒汽車、蔚來、零跑汽車交付量分別爲9433輛、7214輛、6613輛、5880輛、4488輛,合計約3.36萬輛,僅佔當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24.9萬輛)的13.5%。

童彤表示,我們經常能看到造車新勢力交付時間一拖再拖,甚至交付不了的案例。傳統車企應該發揮優勢,給予消費者對產品更強的信心,同時發揮資金優勢,縮短研發週期。

資源整合成趨勢

據天眼查統計,截至今年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中,僅有3649家爲高新技術企業,佔比約1%。2016年至2020年,註銷和吊銷的新能源車相關企業近1.7萬家。其中,2020年註銷超過8000家。

肖亞慶日前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現在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太大,處於小而散的狀況。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近期,不少科技巨頭通過與汽車產業鏈公司合作切入新能源造車賽道。

9月1日晚,格力電器發佈公告稱,公司擬以130億元的價格購買珠海銀隆合計100%股權,股票發行價爲15.57元/股;同時,公司擬15.57元/股向格力集團等8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不超97億元,全部用於珠海銀隆項目建設。

據介紹,珠海銀隆擁有鈦酸鋰電池核心技術,主要從事新能源汽車和充電設施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鈦酸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和配套充電設施。

格力電器表示,此次收購完成後,公司將切入新能源汽車生產研發領域,並擬將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及儲能業務打造爲公司未來重要的業務增長點。

5月11日,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禕宣佈,360集團戰略投資哪吒汽車,完成全部投資後,將成爲哪吒汽車第二大股東,360將持續爲哪吒汽車提供互聯網賦能。

哪吒汽車聯合創始人兼CEO張勇如表示:“與360合作,哪吒汽車將汲取互聯網基因優勢,與汽車DNA進行整合重組。同時,在智能互聯方面,360還會爲哪吒汽車提供全方位賦能。”

據吉林省人民政府網消息,9月9日,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在長春會見了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在吉林期間,雷軍還到中國一汽集團就合作事宜進行深度對接洽談。

雷軍表示,要搶抓汽車產業與消費電子深度融合的有利契機,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創新和生態整合優勢,主動加強與吉林汽車企業對接合作,更好地夯實汽車生產基礎,努力打造高品質汽車產品。

業內人士指出,新能源造車熱在經過洗牌、重構新秩序後,最終能留下來的必將是掌握核心技術、用心造車的企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