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大項目計劃投資增長高於以往 基建投資增速或將繼續改善 

本報記者 譚志娟 北京報道

有跡象顯示,今年重大項目計劃投資增長明顯高於以往,項目儲備較爲充足,當前實際開工情況較好。

據開源證券統計顯示,截至8月31日,22個省市公佈的重大項目當年計劃投資規模達9.1萬億元、全部投資規模超52萬億元,可比口徑的17個省市當年計劃投資規模達7.3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14.9%,已公佈儲備項目的省市,儲備項目數量佔當前重大項目比重大多超過20%;部分公佈開工情況的省市,重大項目開工率均超過60%。而在業界看來,重大項目在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促進產業轉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就此,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日前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分析說,“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恢復較快,以兩年平均增速衡量,已修復到2019年同期八成左右。下半年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仍需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特別要更好發揮重大項目的‘壓艙石’作用,而進一步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仍需財政加碼發力。”

產業項目數量居多

重大項目主要投向哪些領域?據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向記者介紹,“重大項目以產業項目數量居多,民生、新能源等推進加快,基建聚焦交通運輸等。”

據開源證券統計顯示,從重大項目類型來看,產業項目數量佔比最大、達47.3%,民生與社會事業項目佔比較2020年提升超8個百分點至23.2%,能源項目佔比提升2個百分點,而基建項目佔比下降近10個百分點至16.1%。其中,能源項目中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相關項目增多,基建以高速公路、城際軌道交通、鐵路等交通運輸項目居多。

記者注意到,基建投資在8月呈現觸底的跡象。數據顯示,前8月基建投資增速由4.6%回落至2.9%,兩年平均增速由0.9%回落至0.2%。其中,8月單月基建投資兩年平均增速由-1.7%微幅回升至-1.6%,初步表現出止跌跡象。此外,此前公佈的8月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回升3個百分點至60.5%,再度回到高景氣區間,顯示建築業景氣度回升。

趙偉還表示,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升級等多點推進,東部聚焦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西部側重本地傳統產業升級等。

“產業項目可分爲現代服務業、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與先進製造業,其中,上海、江蘇、廣東等東部地區,聚焦半導體、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與先進製造業;西部在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同時,也注重本地傳統產業升級,例如貴州菸酒製造、雲南電解鋁產業、川渝旅遊業等。”趙偉說。

發揮經濟增長“壓艙石”作用

從最新出爐的8月數據來看,經濟表現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疫情擾動:9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8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兩年平均增長5.4%,比7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5%,兩年平均增長1.5%,比7月份回落2.1個百分點;1-8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9%,兩年平均增長4.0%,比1-7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

就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9月15日答記者問時表示,“8月份,受國際環境複雜嚴峻、國內疫情、汛情衝擊等影響,同時還有上年同期基數抬升的因素,8月份主要的經濟指標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是從累計來看,主要指標還是保持了較快增長。”

而在受訪專家看來,重大項目投資將有效地發揮經濟增長“壓艙石”作用。

王軍告訴記者,當前,我國仍然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後期,與之相適應的資本積累尚未完成,要求經濟發展保持較高的投資率。特別是,爲對沖疫情衝擊下的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一定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和重大工程建設仍然非常有必要。同時,增加投資不僅能帶動技術創新,加快技術進步,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和生產率提升,還可爲消費的長期持續增長夯實基礎,有利於保持經濟穩定運行。因此,重大項目加快落地並形成實物工作量,尤其是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實施“雙碳”戰略的投資。

王軍還對記者指出,“重點建設面向未來、面向國際競爭的重大關鍵性、跨區域基礎設施項目,將有效地發揮重大項目的‘壓艙石’作用,兼具補短板、強基礎、防風險、惠民生和穩就業、穩增長的重要意義和多重功效,對於穩定經濟增速、優化投資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

趙偉也認爲,在政策支持、項目質量等保障下,重大項目投資完成情況多較好,或對中短期需求形成一定支撐。重大項目多會獲得各地的政策支持,包括財政補貼獎勵、信貸支持、用地保障、爭取中央專項資金等;較高的准入標準,也保障了項目質量、開工建設落地等,使得項目完成多較好。

“從部分地區公佈的完成情況來看,過去幾年重大項目投資實際完成額,均超過計劃投資規模,完成倍數最高接近1.3倍。”趙偉說。

值得注意,基建投資告別傳統逆週期調節角色。

趙偉表示,跨週期調節下,政策注重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加大結構引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綠色發展等。重大項目結構,透露的政策調結構思路清晰,產業項目的推進,基本沿着“十四五”規劃思路,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生、生態環保等領域投入加大,提升居住生活環境;基建投資告別傳統逆週期調節角色,聚焦跨區域交通、新能源發電等。

未來仍需要財政發力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

在王軍看來,財政政策在上半年穩增長壓力不大、按照“資金跟着項目走”的原則以及財政部加強專項債管理的背景下,利率債發行變得異常滯後,特別是地方債,新增專項債發行速度爲近三年同期最慢。爲此,作爲逆週期調節的重要工具,財政調控應充分發揮拾遺補漏的作用。

“下半年仍需要財政發力,應適當加快財政支出力度和節奏,確保完成全年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任務,爲全年國內經濟增長提供足夠的彈藥儲備,以支撐地方基建投資和製造業投資,支撐重大項目投資。”王軍還建議。

民生銀行高級宏觀研究員王靜文也表示,截至8月末,新增地方債和新增專項債分別留有17913億元和16346億元額度等待發行,預計後續發行速度將進一步加快,不排除明年的專項債前置到兩會前發行。與之配合,貨幣政策也會逐漸向“穩信用”乃至“寬信用”階段過渡。

王靜文還預計,未來基建投資會有反彈,但仍然是“託而不舉”的狀態。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梁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持類似看法,“隨着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逐步加快、項目儲備成熟,預計基建投資增速將繼續小幅改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