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演兵场9月20日报道:手枪人体工学手枪握把、自动移动靶机、便携式装弹平台还有可折叠式抗压液压油缸保护罩,这些听起来战斗力拉满的技术并非出自研究机构,而是来自解放军的基层官兵。

近日,解放军报报道了多名来自部队基层的创新达人的事迹,这些基层“创客”在实践中探索,研发极具实用性的技术装备,创新改良符合战斗需求的战术战法,为部队战力提升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部队的另一项核心战斗力。除了专业技术研究机构,近年来基层队伍中涌现的一批“创客”也在科技兴军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塔利班战士依靠着AK-47步枪将美军赶出了阿富汗

相比专业机构,基层官兵是武器装备的直接使用者,又是作战行动的直接执行者,能直接感知和反馈作战对科技的需求,更了解装备特性、战场所需,在技术创新上更能“对症下药”。世界闻名的AK-47步枪的创造者卡拉什尼科夫就曾是一名前线士兵,他设计的AK-47结构简单且坚固可靠,符合实战需求,如今依然是战场常客。

“地雷战”正是军队基层创新的成果

基层创新一直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雷战”、“地道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围点打援”,再到抗美援朝时期的“坑道战”以及后来的“郭兴福教学法”,无一不是基层官兵智慧的结晶。

基层官兵正在向战友介绍自己的创新改造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军事科技先进成果层出不穷,但新技术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一线指战员不仅要学习熟练新装备的操作,还需要将新技术运用到现有的作战模式中。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广泛运用,中间耗费的时间可能长达数年。

像美军当年设计的M14自动步枪性能优异,但在越战中被证明不符合实战需求,很快便被抛弃。由此可见,装备技术对战力的提升最终需要实践来决定。

M14步枪难以适应越南潮湿的气候,很快被撤装

但随着基层创新的兴起,官兵们聚众智、谋合力,改被动为主动,在训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磨合中谋求创新,在战斗中解锁的“黑科技”直击官兵作战需求,不仅缩短了官兵与新装备的磨合期,也实现了装备与人的互相促进。

来自第74集团军的火箭炮连连长邓释斌自主设计“便携式装弹平台”,缩短了装卸弹药用时,提高了短时内火力打击密度,还有效提升了火炮快打快撤能力,避免由于装弹时间过长造成阵地位置暴露。

中国军报关于垢天一事迹的报道

来自第80集团军的“90后”排长垢天一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作“革新小达人”,入伍十年已获得四项专利。一次手枪射击考核中多名战士发挥失常的经历,让垢天一尝试着研制某型手枪人体工学手枪握把。

据垢天一介绍,其设计的人体工学手枪握把有诸多优点,不仅能快速拆卸便于携带,还能在不影响出枪速度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拇指槽等方式增强据枪稳定性;还可在握把前部增加导轨装置,便于加装战术灯、激光指示器等辅助工具。

像邓释斌与垢天一这样的基层“创客”还有很多。陆军某部士官杨铭,完成13项技术革新,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空军某团雷达技师、一级军士长吕满海,整理编写的专业教材有效解决了部队新装备在使用过程中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基层创新的成果转化离不开部队的支持。邓释斌所在的第74集团军就旅就设立“技术员之家”“技术员专修室”,为基层官兵进行革新发明提供平台。垢天一的技术成果也经机关业务科在全旅推广,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火箭军2019年就出台了专项措施,对部队科技人员培训、基层科技成果评比、科研立项、经费支持以及成果转化等做了进一步明确,持续优化部队科技创新环境;在2020年更是将14个基层创新项目一起纳入火箭军年度科研计划,予以进一步深入拓展、升级完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