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席气候官|专访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金辉:中小金融机构应主动发掘绿色机会,规避气候风险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驶入快车道,各行业纷纷推进自身绿色转型发展。对中小金融机构来说,抓住绿色发展的关键期、窗口期尤为重要。

我国实施“双碳”目标对于中小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有什么影响?绿色金融监管政策如何在中小金融机构落地生效?中小金融机构如何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

“绿色金融可通过针对绿色项目特点的创新性金融设计,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绿色产业投资,实现行业、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马鞍山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金辉。金辉介绍,安徽马鞍山农商银行在绿色转型探索中,与德国IPC公司正式签约绿色金融合作项目。还建立了绿色信贷流程化服务机制,开办了生态循环贷及能效贷款,通过信贷投放引导企业产业升级改造。

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时确实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绿色金融推进工作涉及环保、发改、财政等多个部门,需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绿色领域。”金辉表示,传统的风控理念对贷款期限的要求与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融资需求匹配度较低,阻碍了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成本优势不明显,绿色信贷项目普遍存在投资期限和收益回收期较长、收益水平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点,加上部分项目需要的第三方认证费、评估费等,导致银行投放积极性不高。

传统风控与绿色产业融资需求匹配度低

《21世纪》:我国实施“双碳”目标对于中小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有什么影响?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

金辉:“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碳金融成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碳金融政策而言,强化标准统一、采取政策激励、防控转型风险、激活碳市场金融属性,是未来一段时间绿色金融政策制定的研究方向,以低碳零碳资产为主的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将成为未来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机遇。

围绕碳配额形成的碳交易、碳融资、碳支持,将会派生出包括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转型债券、碳中和债等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极大丰富中国银行业的绿色金融产品供给,适应和满足实体经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融资需求。相应地,与绿色投融资相关的气候变化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物理风险和经济体系的转型风险,银行业的核心资产会承受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小金融机构需要主动采取行动来避免资产中可能存在的气候风险,同时提供帮助加速全球经济的低碳转型。

《21世纪》:中小金融机构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绿色金融?

金辉: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南京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接踵而至,马鞍山全市绿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马鞍山农商银行结合区域优势和自身实际推动金融对绿色发展的支持。

一是充分市场调研,不断研发标准化绿色产品。2018年以来,不断发掘绿色机会,挖掘绿色企业信息,成立工作小组逐户走访调研,完成绿色项目识别、金融需求分析、企业信贷调查的一系列工作,对符合我行绿色金融重点支持的绿色产业给予优先审批和优先放款的绿色通道待遇。

我们联合IFC、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花旗银行等成立产品研发中心,研发并推出了多项标准化绿色产品,将行业的绿色特点和风险关注点固化,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标本指引,使得规模化绿色信贷投放成为可能。

二是提升风控理念,适应绿色发展的实际需要。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集中在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的固定资产贷款,最长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期限区间集中在1-3年。传统的风控理念对贷款期限的要求与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融资需求匹配度较低,较大程度阻碍了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为此,我行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对污水处理厂、光伏发电站、大型提标改造等工程建设投入大、后期回款周期长的项目,制定了与现金流匹配的贷款期限和还款计划,积极开展10年左右的长周期信贷投放,解决企业实际需求,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认可。

针对绿色产业企业建设的资产标准化、通用化程度比较低带来的抵押价值不高的问题,我们深入绿色产业业务,结合该产业运营现金流特点,创新性地运用特许经营权质押、收费权质押、碳排放权质押和回款账户协议约定等方式,将信贷资金的安全与企业经营现金流相结合。同时,配备专门的贷后客户经理,掌握企业实时信息,进行现金流与信息流的比对,从重抵押资产到重企业实际运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绿色金融需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手段

《21世纪》:据了解,马鞍山农商行建立了绿色信贷流程化服务机制。扩大绿色信贷的痛点和难点是什么,应当如何突破?如何做到精准识别绿色企业?如何降低绿色投融资和气候投融资的经济资本?

金辉:马鞍山农商银行自2015年开办绿色金融业务,给予绿色信贷优先审批优先放款的便利。逐步建立绿色信贷流程化服务机制,在信贷流程系统嵌入绿色贷款标识;制定绿色信贷手册;在贷款尽职调查环节增加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以此作为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绿色金融业务成本优势不明显,绿色信贷项目普遍存在投资期限和收益回收期较长、收益水平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点,加上部分项目需要的第三方认证费、评估费等,导致银行投放积极性不高。

绿色金融推进工作涉及环保、发改、财政等多个部门,需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绿色领域。

现阶段国家七部委联合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及人民银行等三部门印发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从不同角度明确了我国绿色项目的定义。

助力绿色贷款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对银行来说,能在绿色专项资金、税收、资本消耗、不良贷款容忍度的方面获得一定程度的优惠,将会降低绿色贷款的经济资本,促进银行在绿色贷款项目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不久,央行披露了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设立工作。央行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箱里都有哪些工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做到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的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

金辉:相信央行的工具箱里不止一项,央行的各项货币政策都可以与碳减排挂钩,包括再贷款、再贴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工具,以及将碳减排资产作为SLF和MLF的合格抵押品,甚至是实行差别化准备金政策。可能央行会根据不同时期的调控目标分阶段应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

作为金融机构,首先明确信贷资金投向为支持碳减排、碳中和项目;其次,要能够明确计算项目的减排量;再次,聘请第三方机构完成申报碳减排支持工具所对应项目的环境效益核证工作。

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缺乏鼓励性环境

《21世纪》:比起国有大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在参与到绿色金融业务中有什么优劣势?

金辉:一是绿色产业投资回报期长,风险因素增多。绿色产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初始投资规模大,后期回报周期长,从而带来更多的期间风险因素和干扰因素。目前市场上较大规模的绿色产业投资,多是以PPP、BOT、TOT等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或者在国有资本、上市集团的信用背书下,引入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作为中小银行服务对象的中小微涉绿企业融资难度较大,潜在风险把控较难。

二是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缺乏鼓励性环境。在当前的中小金融机构监管政策上,市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关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监管考核机制。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策落地效果不理想,金融机构缺乏在支持产业选择上进行切换的动力。此外,绿色金融相关人才培养体系较弱,专业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需要配备专业的熟悉产业知识的人才。同时,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激励措施欠缺,诸如碳排放权、绿色电力证书等权益交易市场推进缓慢,碳金融等金融服务相对滞后,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间缺乏创新产品的载体。

三是绿色产业企业和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渠道不足。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中难以发现和识别市场中的绿色产业企业,发掘绿色企业、服务绿色企业成本较高,选择和识别难度较大,或者陷入已经服务了涉绿企业却无法正确归类到绿色金融的困境。

《21世纪》:科技如何助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在推进中有哪些实际需要解决的难点?

金辉:碳中和的实现必然是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经济生活对自然资源的更合理使用,而数字科技可以帮助人类社会更合理使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碳中和作为目标,在实现过程中迫切需要数字科技全面的支持与调整。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定要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而企业生产的扩容和碳排放强度的增加往往是捆绑在一起的。要逆转这个现象,一定要依靠科技创新的手段,而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支持。

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中,风险的把控是关键,而科技研发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低碳发展的政策变化和战略影响、风险后移的集中释放和难以预知,都会成为金融资本支持绿色发展的障碍。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中的风险分担机制,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李德尚玉,实习生戴浩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