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战火无数,饱受跋涉之苦,可尽管灾难深重,却始终顽强不屈,这就是古老的苗族。在五次惊心动魄的迁徙史里,苗族人扎根于西南大山里,足迹遍布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经过繁衍生息,最终发展壮大。

他们,是蚩尤的后裔。

上古时期,为了争夺黄河与长江之间适于放牧和耕作的肥沃土地,炎黄二帝所在的部落,与蚩尤率领的苗族九黎部落,相遇于逐鹿地区,双方最终爆发了一场旷世大战,史称“逐鹿之战”。

战端一起,双方各显神通,尽管史书记载得较为扑朔迷离,但这场大战的结果,却是以炎黄部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遭到擒杀,最终被枭首示众。

为此,战败方九黎氏族和部分附属部落被迫南迁,这就是苗族人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距今约4500年。

第二次大迁徙

退回到南方的洞庭湖、彭蠡湖(鄱阳湖)一带后,九黎部落联合附属部落成立了三苗部落联盟,史称“三苗国”。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休养繁衍,三苗国逐渐发展壮大,初步具备卷土重来的气势,在领土的扩张中,先后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部落发生矛盾冲突,双方之间有来有往、摩擦不断,小规模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夏朝时期。

最终,三苗国再次被打败,一部分投降后被流放到毒瘴深山,一部分则选择再次踏上迁徙之路,带领着族人往更南的方向前行。这是苗族历史上第二次大迁徙。

第三次大迁徙

沿着阮江、澧水,苗族人南迁到了武陵地区的“五溪”附近,也即是蜀汉军师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发地,如今的湘黔粤地带。

在盛唐时期,由于友人被降职贬官,途中要经过五溪荒芜地带,为表达对友人经历遭遇的同情,李白曾题诗如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可见在汉唐时期,五溪地带完全是不毛之地,十分萧瑟。可苗族人经过第三次大迁徙,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生存了下来,他们刻印进骨子里的坚忍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次大迁徙

尽管苗族人经过三次迁徙,已完全远离的中原王权,可历经秦汉时期的发展,逐渐壮大起来的苗族人部落还是引起了封建王庭的注意。

或许是害怕苗族部落东山再起,从东汉光武帝开始,到唐宋时期,中原王朝接连不断地对武陵地带的五溪苗族大肆征伐围剿。

苗族人因此不得不背井离乡,被迫开始第四次大迁徙。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如今的贵州铜仁一带)生活至今,一部分南下迁徙到广西的融水,然后又沿着贵州和广西之间的都柳江,向上到达现今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在雷山县西江地区,最终形成了如今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西江千户苗寨。

第五次大迁徙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苗族人在历史上多次进行了迁徙,似乎他们一直在路上,从未停下过脚步。

现如今,苗族人正进行着第五次迁徙,但不再是因为战乱,而是主观自发地走向融合,将足迹遍布于世界各地。

纵观苗族人的迁徙史,途中显现了一幕幕的血泪悲歌,但更让人记忆深刻的,却是他们折射出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品格。

所以,倘若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民族,不妨走进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西江千户苗寨,与这个传承了千年之久的民族近距离地接触。

(作者:张宇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