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秋假期結束後首個交易日,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第44個交易日成交額破萬億元,刷新歷史紀錄。

早在2015年5月8日至7月8日,A股曾經連續43個交易日成交額超過1萬億元。時隔6年,這一紀錄終被打破,透露了何種信號?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成交量持續高企意味着國內市場自我調節功能較強,對於突發事件的衝擊也更加從容,包括中秋期間海外市場大跌的情況下,上證指數依然翻紅,凸顯了A股市場的韌性。

不過,陳靂同時指出,市場成交量充裕的背景下,也容易出現因爲流動性過度寬裕而出現“溢價”的情況,因此投資者不宜盲目追漲。

刷新A股紀錄

剛剛結束的中秋假期,正常交易的港股、美股市場先後經歷了“千點暴跌”的恐慌,這也引發了部分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擔憂。

9月22日,A股三大指數均大幅低開逾1%,上證指數一度失守3600點關口,但兩市隨後震盪回升,走出頗具韌性的獨立行情。

截至收盤,上證指數逆勢上漲0.4%,報3628.49點;深證成指跌幅縮窄至0.57%,報14277.08點;創業板指跌0.91%,報3164.33點。

從盤面上看,電力、煤炭開採、交通運輸、地產板塊表現強勢,休閒服務、食品飲料、銀行板塊跌幅居前。

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達1.15萬億元,相較前一交易日大幅縮減約1900億元。因假期影響,北向通道17日、22日兩個交易日均關閉,A股總成交量也連續下滑。

不過,這並未影響A股連續第44個交易日破萬億元,一舉打破了2015年5月8日至7月8日期間連續43天成交破萬億的最長紀錄。

今時不同往日的是,2015年連續43天成交破萬億,彼時的A股正處於牛熊劇烈轉換期,上證指數區間內觸及階段高點5178點。而如今的A股正處於已持續多時的結構性行情中。

萬億新常態

從持續萬億成交的原因來看,綜合多位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的專業分析人士觀點,這其中主要包括宏觀流動性寬鬆、量化資金貢獻度、市場持續擴容、散戶資金和北向資金大幅加倉等原因。

“全球包括國內當前流動性整體較爲寬鬆,去年疫情下全球貨幣超發嚴重,而國內方面雖然貨幣政策整體靈活適度、精準導向,但也相對寬鬆,這爲A股市場萬億成交量奠定了基礎。”陳靂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陳靂同時指出,相比於2015年,當前市場隨着金融市場改革深化,註冊制之下A股上市公司數量出現了明顯上漲,“市場擴容”帶來了成交量的上漲。此外,北向資金、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機構的持續淨流入也爲A股市場注入了活力。

“市場成交額高企背後,市場分歧較大是一大原因。”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此前向記者分析,當市場多空雙方博弈時,成交量會顯著放量,而指數變動不大。近期市場板塊輪動迅速,板塊間資金切換貢獻了較大成交。此外,量化資金的貢獻度加大,樓市等方面散戶資金入市推動了市場成交額走高。

中金公司近期研報指出,市場擴張可能使A股萬億成交量成爲新常態。隨着股票市場本身的增值,以及近年IPO和再融資帶動上市公司數量和股本擴張,A股自由流通市值逐年提升並已突破40萬億元。歷史上A股自由流通市值對應的換手率具有均值迴歸的特徵,以2.57%的歷史換手率均值所計算的理論成交額已突破1萬億元。因此,A股成交持續突破萬億元可能是正常現象。

警惕“溢價”股

在陳靂看來,A股成交持續高企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前市場整體流動性較好。在充裕的流動性環境下,更有利於企業融資。同時,成交量持續高企也意味着國內市場自我調節功能較強,對於突發事件的衝擊也更加從容,包括中秋期間海外市場大跌的情況下,22日A股上證指數依然翻紅,凸顯了A股市場的韌性。

不過,陳靂同時指出,成交量充裕的背景下,也容易出現因爲流動性過度寬裕而出現“溢價”的情況,在此情況下,投資者不宜盲目追漲。陳靂建議,投資者應更多關注符合國家戰略方向、估值相對合理的板塊,如農業、電力、基建等領域。

近期,海外市場動盪,投資者對於地產債務違約風險的擔憂顯著上升,但多數機構對此表示樂觀。安信證券最新研報指出,恒大事件標誌着中國地產高槓杆經營模式時代的結束,但金融風險一直在政策層監控和控制範圍內,並不認爲會持續發生信用收緊,預計未來會有更進一步顯著寬鬆的貨幣政策,資金流入股市的趨勢也將繼續。

“從外部因素來看,中秋假期全球避險情緒升溫、外盤大跌,可能導致A股短期震盪調整。然而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和美國債務上限問題都偏短期,靴子落地後出現意外的可能性較低。其他外盤因素對中國經濟影響較小,也不會破壞A股核心賽道投資邏輯,因此節後如有調整有望帶來新的佈局機會。”安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