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

監獄裏的服刑人員是如何度過的?

他們會有什麼活動?

能和親人團聚嗎?

北京新聞廣播《警法在線》節目主持人丹青曾百餘次進入監獄採訪,還感受過大牆裏的年味兒,12年前的中秋節她走進北京市監獄過了一個別樣的中秋節。

2009年中秋節適逢新中國60週年華誕,北京市監獄方面特別組織了國慶·中秋文藝演出活動,表演者以獄中的服刑人員爲主,丹青還爲文藝班邀請來武警文工團的編舞老師幫他們編排舞蹈《紅旗頌》。

“每年各個監獄都會在重大節日爲服刑人員安排不同的主題活動,包括演出,這也是爲了提高罪犯的改造質量。”丹青介紹,北京市監獄關押的都是男性犯罪人員,其中有一些人喜歡文藝表演或者有這方面的才能,經選拔後進入文藝班,獄中的演出任務基本上都由文藝班擔負。

那天,文藝演出在北京市監獄大禮堂舉行,監獄局的相關領導也來到現場,對獄警們和服刑人員表示節日祝福,同時勉勵服刑人員好好改造,爭取早日迴歸社會。

舞臺大幕拉開,文藝演出開始。男女兩位獄警擔任主持,節目形式還挺豐富。第一個節目是器樂合奏,薩克斯、短號、吉他、電子琴……8名服刑人員演奏了樂曲《我愛你中國》。接着是男聲獨唱《回家》,還有舞蹈《重頭再來》、詩樂舞《大牆內外》、詩朗誦等。“舞蹈編排特別漂亮,演員的演出服是特別設計的,整個舞臺的佈景、音響都是準專業的。”丹青介紹,尤其是壓軸的原創舞蹈《紅旗頌》,編排和表演水平都很高,可以說達到北京監管歷史上的天花板了。

在臺下觀看演出的除了監獄中的幾百名服刑人員,還有部分服刑人員家屬,大家全神貫注地欣賞節目,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丹青注意到,一些家屬被演員的表演打動,看到《回家》《大牆內外》節目的時候不停地抹着眼淚。“他們是觸景生情吧。對於服刑人員家屬來說,甭管犯了多大的罪,他們還是自己的親人,在中秋這種節日,更多了幾分思念,那種感受別的人是很難體會的。”丹青感嘆道。

演出結束後,禮堂裏的燈光重新亮起,團聚時間到了,一些服刑人員得以與親人零距離相聚。“平常的日子,家屬可以定期去監獄探望服刑人員,但都是我們在影視劇裏看到的那樣,雙方隔着玻璃通話。而這一次,服刑人員可以和親人擁抱。”

丹青說,那天前來探望服刑人員的有他們的妻子、父母、孩子,還有一個女孩是以女朋友的身份去的。“女孩長得濃眉大眼,等了獄中的男友七八年。”丹青記得,有一位父親不停地撫摸着兒子的後背,他哭着說已經有兩年沒有這樣摸過孩子了。

丹青採訪服刑人員

擁抱過後,家人們三三兩兩地坐在一起,望着對方,手緊緊拉着,一直不捨得鬆開,不少人眼裏還充盈着淚水。丹青本想上前採訪,但被禮貌地拒絕,“他們團聚的時間有限,我也就不好打擾他們。”丹青站在附近,聽到服刑人員關切地問詢家人的近況,家屬們說着家事,也叮囑對方“好好改造,早點回家”,這是丹青聽到的家屬們說的最多的八個字。

“那天演出前,還播放了一段服刑人員在監獄改造的視頻錄像。”丹青說,通過這次活動,家屬們對服刑人員的獄中生活也有了更多的直觀瞭解。丹青介紹,中秋節,大牆裏雖然沒有像春節時那般熱鬧更有節日氣氛,但服刑人員的伙食有改善,也能喫到月餅。

在監舍筒道,獄警向丹青介紹服刑人員的繪畫作品

那天的採訪,讓多年做法制節目的丹青感受頗深。她說,文藝演出不僅體現了監管特色,也是一種改造手段,通過文化啓迪對服刑人員起到一種教育作用。請家屬進到監獄參與這種活動,讓他們看到服刑人員的精神面貌和豐富的精神生活,對服刑人員也是有好處的。這種人性化的活動也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失去自由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自由真的是拿錢都買不來的,當你失去自由以後,才知道它是最珍貴的。”丹青感慨地說,有些人服刑結束以後回到家,父親或母親,有的甚至是雙親都已經不在了,“本想着出獄後好好孝敬父母,但連端個水的機會都沒有了,那種愧疚無以表達、沒法彌補,唯有在父母親的遺像前長跪不起……”

作者:陳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