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月月 · 主播丨大超

“雙減”政策出臺後的第一個新學期到來了。

往年一到這時候,家長們都會普天同慶,歡慶“神獸迴歸”。而今年,家長和孩子卻多了一分疑慮。

這份疑慮,來源於“雙減”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

雖然“雙減”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又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實打實地起到了減負的作用。但家長的憂慮依舊很多:

減輕孩子的作業量,孩子每天的課餘時間多了幾個小時,該怎麼安排纔不算浪費?

壓減了學科類校外培訓,如果孩子成績掉隊,或者嚴重偏科,家長也輔導不了,又要怎麼辦呢?

更令家長頭痛的是:以前孩子學習,有輔導班老師盯着,有各種作業、考試、排名壓着,孩子想不學都難。現在外在壓力沒了,孩子很容易對學習產生懈怠心理。要是孩子不願意學,或者學得不好,家長要怎麼辦呢?

其實,要想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瞭解“雙減”政策出臺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讓教育和學習迴歸本質,真正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影響孩子一生的動力

什麼是內驅力呢?

要理解這個詞,我們需要了解驅動力的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別是:生存驅動,外部驅動和內部驅動。

  •  生存驅動

指的是喫飽、穿暖、繁衍後代的本能,是人類最基本的驅動。

  •  外部驅動

指“胡蘿蔔加大棒”的獎懲機制,通過獎勵、出發、鼓勵、肯定等方式獲得動力。

  • 內部驅動

指的是從事某件事的過程本身就令人滿足,能讓人獲得成就感。

人與動物不同,人天生就有學習、改造世界的動機,這是人的自主性和創造力的來源。

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對學習都具有與生俱來的內驅力。但因爲不當的教育方式,使得這種內驅力漸漸消失,孩子開始討厭學習,或者必須在外在壓力的逼迫下才能學習。

比如,一些家長或老師會採取高壓式的教育方式,採用題海戰術,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

又比如,很多家長過多地採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激勵方式。這樣的激勵方式,只能給孩子提供學習的外部動力。

提供外部動力,只能讓孩子“肯學”,只有給孩子提供內部動力,才能讓孩子“愛學”。

也許有人會問,肯學和愛學有區別嗎?能學就行了。

當然不同。孩子“肯學”,可能是迫於作業、考試的壓力,而不是出於自身的興趣。如今雙減一出臺,課業負擔大大減輕,孩子沒有了外部壓力,很可能會一下子懈怠下來。

但是如果孩子“愛學”,則不僅不會懈怠,還會給自己“增加任務”。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深入研究探索,反而能學得更持久、更投入。

“雙減”政策下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既然內驅力如此重要,那麼在“雙減”政策下,我們該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影響內驅力的三大因素是:歸屬、能力、自主。那麼要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也需要從這三個方面着手。

  • 歸屬

提升自驅力的第一個要點,是要讓孩子有歸屬感。

也就是說,家長要和孩子建立健康、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的內心擁有安全感。只有內心擁有安全感的孩子,纔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探索這個世界。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關鍵在於父母的關注和親密的愛。

首先,孩子需要積極地關注。很多父母會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學習,卻很少關注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在不開心時,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甚至得到的是忽視和打擊,那麼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對你關閉心門,不再透露情緒。

因此,身爲父母的我們應該做到不要否定孩子、打擊孩子,同時也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比如多和孩子溝通生活中那些開心、不開心的事情,詢問孩子對某些事情的看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尊重。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給予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高質量的陪伴,重點不在於時間長,而在於足夠專注。一些家長雖然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少,但每次都是邊陪孩子玩,邊看手機。這種“人在心不在”的做法會讓孩子大受打擊,他們會覺得在父母心目中,自己還沒有手機重要、更有吸引力。久而久之,他們會和父母越來越疏遠,長大後也更可能會對手機上癮。

總之,只有給孩子滿滿的愛與陪伴,孩子纔會產生滿滿的安全感,也會更有勇氣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 能力

提升內驅力的第二個要點,是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一個人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到某事,纔能有足夠的勇氣去做,也才能獲得成功後的喜悅感。

也就是說,敢去做,才能喚醒內心的力量。

因此,身爲家長,我們應該讓孩子擁有自信和內心的滿足,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

比如,在引導孩子學習時,要注意正面鼓勵。就拿學寫字一事來說,當孩子練了一篇字,我們不要總盯着那些寫得不好的字,而是要指出那些寫得好的字,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寫好。同時,當孩子知道自己的哪些字寫得好,下次他也會有意識地往這個方向靠攏,字也就越寫越好了。

又比如,我們在陪伴孩子學習之前,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制定每週的學習任務表,並把每個學習任務都設置得很小,容易達成。孩子完成之後,就在任務後面打個鉤。這種視覺化清點完成任務的方式能給孩子帶來滿滿的成就感。

  •  自主

提升內驅力的第三個要點,是要提升自主力。

所謂“自主”,指的是讓孩子做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腦科學研究,僅僅只是在“穿什麼衣服”這件事上讓孩子自己拿主意,都能激活孩子的前額皮質,加強自驅力。

所以,作爲家長,我們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獨立完成任務。比如讓孩子自己安排週末、暑假的時間,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書桌等等。

與此同時,父母還要善於發現、挖掘孩子的興趣。當孩子發現了某些特別的興趣點,家長要有意識地帶領他們深入探究。

舉個例子,假如孩子在生活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游泳池邊向池底看去,感覺池水並沒有很深,可下水之後卻發現並不是這樣。那爲什麼池水的深度看起來會比實際的淺呢?

當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我們要引導孩子自己去找答案。比如,可以查閱書籍、搜索網絡。

在查到了理論知識之後,我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光折射”的實驗,進一步驗證這一理論知識。

最後,我們還可以聯繫實際,告訴孩子:很多河、湖因爲光折射的原因,看上去會比實際的淺,所以不能貿然下水,要學會保護自己。

你看,一個簡單的日常問題,不僅教會了孩子物理知識,也教會了孩子安全知識,更重要的是,孩子學會自己尋找答案,驗證答案,由此也就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撥迷見智

開啓自在之門

總之,雙減的出臺,目的不是讓家長和孩子雙雙躺平,而是在於幫助孩子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最該做的,不是盲目地去找更多的學習資料,也不是想方設法爲孩子找補習老師,而是應該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們應該摒棄原先那種“胡蘿蔔+大棒”的獎懲方式,把輔導孩子學習的着力點放在提升內驅力之上。只有孩子從“肯學”變爲“愛學”,能從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樂趣,成爲真正的“自推娃”,充分將自身的優勢、天賦發揮出來,才能在這個時代脫穎而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