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理事長談雙碳:發展煤化工、有序減碳

在“雙碳”(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下,發展水電、風電、光伏等低碳可再生能源是必然趨勢,但我國資源稟賦有着“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煤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和重要原料,近幾年,煤炭年消費量超40億噸,佔能源消費總量一半以上。因而,煤炭產業如何適應“雙碳”是目前中國能源行業的主要課題。

自去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承諾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一年來,總書記在各種場合強調“雙碳”戰略有20多次。今年9月1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他走進中心控制室、來到項目現場,瞭解煤炭綜合利用等情況。他強調,能源產業要繼續發展,否則不足以支撐國家現代化。煤炭能源發展要轉化升級,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這樣既不會觸碰到超出資源、能源、環境的極限,又有利於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適應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要求,把我們的地球家園呵護好。

煤炭行業如何走好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理事長張紹強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在雙碳目標下,煤炭行業一方面要積極適應碳減排帶來的擠壓,讓資源和裝備條件好、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程度高的優勢煤礦做好節能降碳,提高生產效能,兜底保障供應;對資源條件逐漸惡化的礦井進行改造提升,不達標的煤礦有序退出,有退出預期的礦井及早做好產業轉移的籌劃,利用好殘存資產、資源條件。另一方面,煤炭行業還要緊跟綠色低碳環保步伐,加大煤炭清潔轉化利用程度。”張紹強表示,“除了高效超低排放發電外,現代煤化工是煤炭的最佳利用途徑,雖然國內煤化工產業起步晚,但起點高、技術先進、裝備條件好,清潔化程度不亞於油氣化工企業,高碳排放有較大可深加工利用空間,通過與綠電的耦合發展,完全可以做到廠內碳中和。”

據波士頓諮詢測算,從資本投入角度看,爲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2020年至2050年累計需要90萬億-100萬億人民幣投資,約佔這30年間累計GDP總額的2%。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保持經濟增長是完全可能的,綠色技術投資至2050年將貢獻2-3%的中國GDP,同時帶來就業率提升。 

發展煤化工

煤化工是指以煤爲原料生產各種燃油、燃氣和化工產品的工藝過程,一般包括煤炭轉化和後續加工兩個環節。煤炭轉化是指煤炭經過化學反應過程得到氣態、液態或其它固態產物的過程,包括煤炭氣化、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高溫煉焦、低階煤中低溫熱解等工藝過程。後續加工主要指以煤制氣中的H2、CO、CO2、SO2等氣體組分爲原料,進行化工合成和對煤炭轉化液態產物進行加氫轉化等深加工的工藝過程。

張紹強認爲,我國發展現代煤化工具有重要意義,既有中國特色,也是發揮煤炭資源優勢的另闢蹊徑。

一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當前和今後一定時期內,石油、天然氣仍是重要的戰略能源,尤其是石油,但我國已探明能源礦產資源中,石油、天然氣儲量合計佔比不足6%,而煤炭佔比超過94%。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45%,而按照目前的消費水平,我國自有的煤炭資源可以保供數百年。在此背景下,通過現代煤化工技術,以煤炭爲原料生產石油、天然氣替代產品和化工原材料產品,實現部分進口油氣及產品替代,可以緩解因富煤缺油缺氣給我國能源安全帶來的挑戰,有利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是更符合煤炭清潔、高效、低碳綠色的發展方向。煤化工是煤炭下游消費方式的重大變革,與傳統直接燃燒利用方式相比,煤化工可以減少粉塵、SO2、NOx等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煤炭轉化效率和產品經濟價值。張紹強表示,“對目前受到質疑的高碳排放問題,可以通過與綠電耦合,把所有的碳排放全部轉化爲產品,做到低碳或近零碳排放,實現‘廠內碳中和’,這也是未來煤化工發展的潛力。”

事實上,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價格低廉、運輸安全、使用便捷,具有難以替代的資源和價格優勢。因而在能源轉型、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中,煤炭不應是被“嫌棄”的對象,煤炭行業也不應是旁觀者,而應抓住機遇,優勝劣汰,積極作爲,成爲能源革命和傳統能源清潔發展的主力軍。

有序減碳

“碳中和”的關鍵在於改善能源結構,減少CO2的排放,逐步實現排放到大氣中的CO2零淨增。張紹強表示,煤炭業是碳礦產資源開採行業,所以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減少碳排放強度最高的煤炭直接燃燒,以減少CO2排放是很自然的想法和做法,作爲煤炭行業,要有充分的認識和思想準備,不能再沿用過去通過擴大產能實現企業發展的思路。實現碳中和是全方位的,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的長期戰略決策,壓減煤炭消費總量必然倒逼煤炭減產。煤炭行業不能置身事外,被動等待關停並轉。首先對現役和未來保留的礦井,必須儘可能在煤炭生產中節能降碳,實現優勝劣汰、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同時,對即將關停退出以及預計未來發展情況不佳的礦井,必須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認真思考退出礦井的產業轉移問題,不能一關了之,把員工安置推給社會,以及浪費礦井殘存的資產、資源。

在化解煤礦產能過剩、扭虧脫困期間,全國通過資源整合、淘汰落後產能累計退出煤礦5500多處,下崗職工100餘萬人,退出落後產能10億噸以上。

“說實話,一些退出礦井遺留了很多問題,處置是不完美的。”張紹強表示,“礦井關閉退出,大量職工下崗,難以妥善安置,不少職工家庭生計都出現問題;過去還能通過建新煤礦分流轉移安置部分人員,未來不會有這樣的機會。煤礦關閉退出後,已有的設備、井巷設施、工礦場地、廠房以及配套建設的家屬區、鐵路、公路、通訊、電力、熱力等等資產都面臨報廢,浪費十分嚴重,整個礦區和礦區市鎮衰落,這已有很多沉重的教訓。”張紹強提出,對關閉退出煤礦,應當結合自身殘存資產、資源條件和區位、環境生態條件,一礦一策,提早籌劃接續產業,不能等、靠、要,臆想新建與原有煤礦條件不搭界、不借力的全新產業難度更大、風險也更高。

對現役和未來可能保留的煤礦,“三廢”排放也是問題,礦井水和煤礦乏風瓦斯已有較好的解決途徑,最大的難題是固廢,也就是煤矸石。張紹強介紹,目前每年產生的煤矸石固體廢物超過7億噸,綜合利用比較困難。對煤矸石有兩條比較好的、徹底的綜合利用途徑,一是煤矸石井下充填,但是充填成本過高單靠企業難以消化,始終推廣不開。二是生產利廢建材,但面臨運輸成本高和自身生產成本偏高的難題,也始終難以持續發展。

“煤矸石井下充填,其實已有的煤矸石綜合利用減免增值稅優惠政策就能解決大問題,但是由於充填空間在地下,難以監管,管理部門就撒手不管,有關優惠政策落實不了,企業也沒有積極性。煤矸石生產利廢建材推動了幾十年,但由於生產成本偏高、產品自重大,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實際支持力度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其實政府可以採取集中採購、集中補貼運費的方式,精準支持。另外,通過技術創新,煤矸石也在不斷尋求新的發展路徑。”張紹強補充道,“最近,用煤矸石、粉煤灰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建築內外牆絕熱保溫板材,與現用的苯板保溫板材相比,成本相近,自重較輕,主要是不會燃燒更安全,保溫效果更好,目前正在示範推廣。在新農村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建築節能升級中,預計能發揮大作用。”

張紹強表示,實施碳減排、實現碳中和不是煤炭行業一家的事情,而是全社會所有用能單位共同的事情。在能源消費端,必須想方設法擺脫對煤炭的過度依賴,一方面加大清潔低碳能源的使用比例,多用綠電;另一方面加大產業結構轉型,儘量提高能效、減少煤炭消費強度,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嚴格控制“兩高”項目過度發展,大幅度降低散煤燃燒,逐步過渡到煤炭集中轉化、集中治理。在煤炭集中轉化企業,除了實現清潔化、超低排放外,還要加大力度開展CCS/CCUS技術攻關和實踐。

張紹強認爲,“中國的煤炭清潔化利用水平已經處於世界領先行業,基本能滿足最嚴格排放標準的要求。未來的重點是研究‘廠內碳中和’路徑,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CO2近零排放。”目前還處於碳達峯的初期,不宜急於求成,搞“一刀切”、齊步走、“運動式”減碳,影響經濟和民生平穩發展,同時也要遏制一些地方以發展經濟爲名任性增加煤炭消費。

另外,張紹強表示,發展現代煤化工也不能完全追求高大上,造成新建企業長期虧損,有條件的地方應該採用經濟適用的技術進行煤炭深加工清潔轉化,比如對中西部大量的富油長焰煤,可以採取中低溫熱解工藝進行分級分質梯級利用,投資小、水耗少,也能獲取大量的油氣產物,半焦可以繼續使用,也可以回填到井下,也是很好的煤炭低碳化和固碳填埋方式,可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