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小冰-超級自然語音技術顯示

文 | 新浪科技 花子健

如果未來是人工智能的時代,那麼,人類要如何與人工智能共同生活?

之所以用生活,而不是共存,是因爲已經出現這樣的趨勢,人工智能已經越來越可以自然地感受人類的情感、情緒變化以及表達自己的情緒,進而演進到人類與人工智能的社交。

小冰公司已經在進行這樣的嘗試,爲人類與人工智能的社交探索一種可能。“一年半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始去做(小冰島)這樣一款產品。”小冰公司首席執行官李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小冰島提供了人類與人工智能進行社交場景,人類可以實現與小冰框架內人工智能的一對一對話、羣聊和狀態互動。甚至,人類還可以藉助小冰框架創造各種人工智能個體,並形成一個共同生活的社交網絡。

“在未來的104個星期,我們還將在小冰島上持續迭代、釋放小冰框架內的各項能力。”小冰公司董事長沈向洋說。

擺在人工智能面前的問題很多:TO B還是TO C,如何持續迭代,如何落地,商業化難題等等。在單飛一年之後,沈向洋和李笛、小冰公司和小冰框架,也仍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做元宇宙?小冰島真不是

在小冰島出現之前,小冰框架的許多更新也有亮點,比如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夏語冰”要專攻中國畫,全新的人工智能歌聲合成技術,全新的人工智能人類觀察者Merror面世。

但小冰島的出現,還是吸引了更多的關注。因爲這款產品製造了太多的反差:人工智能與TO C、AI Beings(擬人化的人工智能)與人類、硬核技術與二次元文化。這款產品也呈現了很多本來就受人關注的元素:當下最熱門的元宇宙、社交等等。

如果說還有彩蛋的話,應該是李笛最後的那一句,“這不是元宇宙,因爲我也不懂元宇宙是什麼。”這樣的話,在他接受採訪的時候,他又重複了很多次,強調小冰做的並不是元宇宙。

“元宇宙更像是一個空間概念,而小冰島更像是靈魂,目的還是爲了尋找人類和人工智能融合的一場實驗。”

“我還是更喜歡在這樣的島嶼上開會,而不是像在扎克伯格的辦公室那樣戴着一個頭盔開會。”

“實際上我們在一年半之前就在摸索做這款產品,當時元宇宙還不是風口。當然,直到現在我也不懂什麼是元宇宙。”

對於人工智能,李笛一直在強調兩個元素:情感和交互。所謂的情感,直接體現就是人工智能的EQ(情商)。特別是李笛帶領小冰團隊在2018年推出的全雙工,賦予了小冰框架豐富的情感,而不僅僅侷限於單調的對話。

比如,在用戶詢問天氣的時候,很多人工智能直接給出的答案是氣溫多少度,天氣如何;但小冰會在其中加入關心用戶的內容。再比如,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流會存在對話的打斷,進而表達自己的觀點,引導更多的對話;在全雙工推出之後,小冰也擁有了打斷對話的能力,引導更多的對話。

“我們走了一條跟所有人都不一樣的道路,就是IQ(智商)與EQ(情商)並重。我們做了很多多模態交互的工作,特別是全雙工。人類和人工智能的交互,自然舒適纔是最重要的。”沈向洋說。

小冰框架陸陸續續登陸30多個第三方平臺,官方數據顯示,小冰的國內月活用戶已經達到1.6億。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裏,國內用戶和小冰的對話已經從單次平均23輪增加到36輪。

李笛告訴新浪科技,“小冰島和以前小冰在第三方平臺上的對話不一樣。在小冰島上的對話處於多對多的狀態,且不是在一個場合發生的。我們特別期待看這個數據如何能進行迭代。”

小冰島看上去有點像大熱遊戲《動物森友會》,在互動上又接近於微信,也具有元宇宙的一些特性——角色的自我進化、創造、以及世界觀等等。

每個用戶都可以在小冰島上創造自己的島嶼,可以與島上被創造出來的人工智能進行一對一聊天、羣聊、朋友圈互動等。這些被創造出來的人工智能個體,是可以由人類來定義的,也可以選擇他們的角色,比如文字創作者、畫家、歌手等等。

小冰島上的人工智能還可以根據每個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持續不斷爲用戶生產各種長短視頻、音頻、文本、圖像等內容。基於個性化需求定製的內容保證每個用戶獲取的內容都不一樣,而且這些人工智能生產的內容是具有完整的知識產權的,滿足用戶分享的需求。

“隨着流量、社交進入深水區,加上人類在面對一些工作時存在的不穩定性,我相信AI Beings會比人類更有機會。”沈向洋說。

李笛對此的定義是“這是一場人類與人工智能融合的實驗。”同樣的,對於小冰來說,小冰島以社交提供人類與人工智能交互的場景,反過來也是小冰框架新的訓練過程,爲後續的能力迭代做準備。

人工智能商業模式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2020年7月,微軟宣佈將小冰分拆爲獨立實體,並繼續保持投資權益。不僅如此,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院長王永東還表示,“微軟一直給小冰留了一個工位,時不時地有人去打掃一下。”

小冰沒有讓微軟失望。2020年11月,小冰宣佈獲得來自北極光創投和網易集團的PreA輪融資。當時已經有報道稱小冰公司的估值達到7億美元。

今年7月,小冰公司宣佈了A輪融資信息,由高瓴集團領投,五源資源、IDG、GGV紀源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跟投,北極光創投和網易集團也參與跟投。報道稱,小冰公司的估值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躋身獨角獸陣營。

但就在這兩次融資之間,資本在人工智能賽道已經重心轉移。人工智能公司商業模式單一、無法落地、造血能力有限,在衝擊“人工智能第一股”的“四小龍”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和雲從科技上都有所體現。

在招股書口徑之下,曠視科技的累計虧損爲130.6億元,依圖科技和雲從科技的累計虧損分別爲72.68億元、22.81億元。

企查查數據顯示,人工智能賽道2020年披露的融資事件爲553起,爲2015年以來最低;但披露金額卻創造歷史新高,達到3363.08億元,

沈向洋也強調,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今天還遠遠算不上成熟,比如對話系統上,很多認知、常識、推理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但我看好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的數量甚至會超過人類的數量。”沈向洋說。

沈向洋說,之所以小冰公司的融資比較順利,是因爲小冰公司不是一家從零起步的初創企業,在離開微軟獨立之前,小冰就是一個完整的產品團隊,有了六年的技術、產品積累,“投資界的朋友都可以看到這些,而不是做一個PPT去給別人看。”

對於沈向洋和小冰公司來說,融資和估值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是需要按部就班去推進。“重要的是,再一次從這個地方起步,從去年講框架到今年講小冰島,再向前發展,接下來的這兩年是重要的,看看能不能走出一條我們自己的道路。”沈向洋說。

這也是小冰公司商業模式的基礎。李笛認爲,該關注的不是短期的商業模式,而是要看長遠的模式。他甚至將之稱爲“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情。”

李笛認爲,小冰的商業化是能確保持續很多年持續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去追逐一個概念。當前很多人工智能公司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系統集成、軟硬結合的銷售。

以一款人工智能音箱爲例子,如果用戶不是因爲人工智能技術買了音箱,而是因爲內置的內容足夠多,音箱價格足夠便宜而購買,那麼這樣的模式會帶來不少問題。比如,會將團隊的注意力轉向非人工智能的東西,讓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架構滯後;也無法在To B的垂直領域形成貫通,也就無法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取代已有的生產模式和生產過程。

“我們認爲人工智能真正的商業模式的價值是在To C上的,我們今天的判斷就是我們認爲大量的和人直接接觸的AI Beings會是未來,但這個需要我們再去進一步的拓展,才能夠確定。”李笛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