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碳中和”背景下,專家建議金融機構需注意轉型風險

政策風險是最大的轉型風險。

自“3060雙碳”目標被提出以來,金融機構緊抓機遇,制定綠色金融具體方案,並不斷加大綠色金融投入與創新,如擴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等投資規模,打造合作開放的綠色金融生態。

在迎接機遇的同時,有業內人士分析,金融機構還需做好風險防範。中國證券業協會綠色證券委員會祕書長王遙在日前舉辦的倫敦政經—牛津中國論壇上表示,同其他部門一樣,金融體系也面臨着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其中,物理風險大家理解的比較深刻,而轉型風險還有待進一步的認知。

“金融體系要深刻認知到‘碳中和’目標下的轉型風險。”王遙強調稱。在她看來,政策風險是最大的轉型風險。這是由於,隨着“3060雙碳”目標的提出,各個部門會不斷出臺相關政策,這就使得約束力越來越強,其對於金融體系本身來講就是一種風險。

另外,轉型風險還包括技術投資的風險,比如若投資高碳類的技術,未來則面臨着被低碳技術所替代的風險;而若投資到低碳技術中,也會面臨低碳技術投資失敗的風險;同時,還有市場風險、聲譽風險等等。因此,王遙表示,金融體系在支持“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也需提高自身風險管理的能力。

這也是業內的共識。當資金流向創新企業時,就對金融機構的風險防範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機構在實現更加有效配置的同時,也需做好風險的把控。劍橋大學研究員、前香港中資資產管理協會副主席杜洋就提到,“從投資的角度看,對於85%的企業債,我們並不會因爲是綠色債就專門持有,因爲從本質上來說,它們依然是企業債,企業債有信用衡量標準,而它們資金投向的有效性卻難以說明。”

在此背景下,王遙表示,金融機構可從三個方面進行轉型,首先就是發展碳金融,這是整個綠色經濟發展中最核心的部分。尤其是在減排方面,碳金融十分重要,這也是此前國內綠色金融中相對較弱的環節。

目前,我國碳市場已經起步。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啓上線交易,這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也是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稱,我國碳金融市場是遠遠被低估的市場,歐洲的碳市場佔全球的90%以上,相比之下,我國碳市場的誕生可以說是新藍海的出現。

王遙也稱,“如果我們有一個比較健康的碳市場,也就是碳市場能發揮碳定價機制作用,那麼碳金融也會衍生出來,像碳信貸、碳基金、碳保險、碳債券等產品會紛紛湧出,同時也會產生相應的業務,這些都是機會。”

除了發展碳金融外,王遙還提到,在綠色金融領域中,金融機構還可以支持綠色產業的發展,比如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等;同時,也要發展轉型金融,即支持高碳行業的低碳轉型,比如水泥、建材、有色行業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