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科院發佈適老報告:老年人最常用的社交工具是微信,超九成被訪者上網看視頻

記者 | 崔鵬

疫情爆發之後,老年人的數字鴻溝和數字排斥引發了全社會關注。

國務院辦公廳在2020年11月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隨後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爲期一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

9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後疫情時代的互聯網適老化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表示,後疫情時代老年人的數字生活羣體逐漸分化成四類:自由族、適應族、老宅族、碰壁族:

自由族”適應能力強,不僅實現“二維碼自由”,還能熟練使用網約車、手機導航等操作;“適應族”在環境倒逼下,掌握了查詢健康碼等生活出行辦事的基本要求;“老宅族”被二維碼困住生活,減少外出,避開需要使用智能手機掃碼的公共場所,居家生活的時間大大的延長;“碰壁族”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和健康碼,卻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壁。

報告發現,老年人最常用的社交工具仍然是微信,並開始大膽使用微信支付。自2017年起,老年羣體微信支付金額增長率基本呈直線增長。以2017年第一季度爲基準(100%),2021年第二季度增長爲5227%。

此外,老年人的信息娛樂能力也大大增強,超過九成的被訪老年人會上網看視頻,超過八成的被訪老年人會上網看小說和文章。

不過,在信息能力顯著增強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信心溢出效應,48.58%的被訪老年人認爲互聯網上的信息基本科學且可信,81.48%的被訪老年人認爲自己能夠辨別互聯網流傳信息的真假。但僅有62.34%的被訪老年人會利用網站、手機程序APP等工具覈實信息真假。

課題組還發現,近年來輿論對老年人手機上網風險的擔憂主要集中於手機功能使用不便、手機APP安全風險、網絡素養不足輕信網絡謠言、不懂網絡流行語難以融入網絡環境、非理性消費購買三無產品以及網絡沉迷影響身體健康等方面。

在課題組2017年的調研中,老年人最大的非理性消費風險是在線下購買保健品,而在2021年的調研中,老年人最大的非理性消費風險是過度的網絡購物。

老年人內心深處仍然渴望被認可,他們也有學習的動力。95.09%的老年人認爲疫情之後學習網絡操作非常有必要,93.36%的老年人認爲自己能學會智能手機上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