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科學世界

許多人會被寒症所困擾。寒症的表現多種多樣,不僅有手指和腳趾尖等肢體末端寒症,還有“上熱下寒症”“隱藏寒症”等各種症狀。爲何會出現這些症狀呢?另外,女性多發寒症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寒症患者成爲治療對象?

即使在相同的氣溫下,不同的人對寒冷的感覺程度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冬天穿着短袖衫外出,而有的人在溫暖的房間或被窩裏還會覺得手腳冰涼。如果你患有寒症,會不會只認爲自己是畏寒體質而不去醫治呢?在此之前,大多人認爲身體寒冷是“寒症”的表現,這是由體質決定而無法改變的。然而,有時寒症還會與疼痛相伴而來,甚至是由某些疾病誘發的。隨着“防患於未然”的預防醫學的發展,寒症逐漸成爲了醫學關注的對象。進行寒症治療和研究的醫生們大都認爲,寒症就是“身體某一部分(手腳、下半身)或全身發冷而感到痛苦的病症”。這種“冷”不是以體溫等數值來判斷,而是以自我感覺的症狀爲基準的。

即使怕熱的人有時也會感覺寒冷

寒症的症狀多種多樣,大多數人的症狀是手指和腳趾尖即肢體末端寒冷;在年齡較大的人羣中,則以下半身整體寒冷症狀居多;而更年期的女性容易出現上半身發熱、下半身發冷的症狀,即所謂的“上熱下寒症”;此外,甚至有患者全身都會感覺到寒冷。另外,經常感覺手腳發熱,認爲自己是怕熱體質的人,有時也會出現身體寒冷的情況。但是,這種寒症很難被發現,因而被稱作“隱藏寒症”。

身體一半以上的熱量是由肌肉產生的

寒症的原因有兩種,一是體內不能順利產生熱量,二是產生的熱量不能順利擴散到全身各個部位。如果攝入的營養物質不足,產生不了足夠的熱量,身體自然就會感覺寒冷。另外,肌肉運動也是產生熱量不可或缺的要素,因爲肌肉運動所產生的熱量約佔一天產生總熱量的60%。一般而言,與男性相比,女性肌肉量約少10%,這是女性羣體中寒症多發的原因之一。

與肌肉相比,雖然脂肪中的血管少,基本不產生熱量,但是具有保溫的功能,因此,脂肪少會導致熱量容易散失而感覺寒冷。由此說,不經常運動的偏瘦型女性是怕冷體質,而肌肉、脂肪量多的相撲運動員比較容易怕熱。熱量的傳輸是由血液循環來完成的,因此,低血壓、動脈硬化等血液循環性障礙是引發寒症的重要原因。女性貧血、低血壓現象較多,這也是女性多發寒症的原因之一。此外,如果負責調節血液循環的自主神經出現異常,也會引發寒症。

身體熱量主要是由肌肉產生的

體內具備的體溫調節機制

健康人的深部體溫經常保持在37℃左右,並且不會因爲室外氣溫變化出現大的波動。之所以能保持體溫的穩定,自主神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調控內臟或分泌腺,達到調節體溫的目的。例如,寒冷時,爲了保持身體深部熱量不會散失,在交感神經的調控下,末梢血管收縮,就會讓讓手腳變涼,這樣就能在寒冷條件下保持適當的體內溫度。當回到溫暖的地方時,副交感神經會活躍起來,此時血管擴張,使得熱量遍佈全身。

前面所講的“隱藏寒症”就是由於即使在寒冷的地方,副交感神經起主導作用時,不斷散失熱量而導致的。此時,由於對熱度敏感的手腳比較暖和,所以難以意識到寒冷。另一方面,一般常見的肢體末端型寒症,是指即使在溫暖的地方交感神經也在起主導作用,手腳寒冷無法緩解的症狀。此外,“上熱下寒症”也是由於自主神經系統紊亂而造成的。

身體具有保持深部體溫穩定的機制

疼痛或疲勞與寒冷有關?

寒症看起來是個小毛病,如果置之不理,會出現發生什麼情況呢?像關節風溼症這樣的疾病會因爲身體寒冷而不斷惡化。此外,與正常人相比,還有一些症狀在寒症患者身上更容易出現,這些症狀主要包括疲勞感、乏力感,頭痛、腰痛類疼痛,猛地站起來時出現的眩暈等。此外,前面所講的身體發熱、腦部充血等症狀也是寒症積累的後果。爲了保持整個身體的平衡,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之間存在着微妙的相互作用。而寒症卻給這個平衡帶來影響。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寒症看做是疾患的誘因。而且,寒症有時也暗示着其他的病症。例如寒症是糖尿病初期的併發症,患者會感覺到強烈的寒冷。糖尿病在許多情況下不易察覺,很容易被忽視,因此,像寒症這樣的併發症就成了糖尿病的重要診斷標示。注意增減衣物等自不必說,通過飲食、運動等方式溫暖身體也是寒症的基本對策。此外,由於在精神壓力比較大時,自主神經的平衡很容易被打亂,所以經常泡澡、提醒自己放鬆身心等也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感覺身體長時間不舒服,最好還是及時去醫院就診。

感覺寒冷暗示其他疾病(產生寒症的基本病症)

生薑對治療寒症有效嗎?

一般認爲,生薑可以用來治療寒症。這是因爲,生薑裏的辛辣成分—薑辣素和姜烯酚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溫暖身體的功效、除了生薑之外,辣椒、大蔥、大蒜等食物,對於改善血流、溫暖身體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