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家專訪|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大概率組成三黨聯合政府

如果各政黨在大選中得票率接近,組閣談判時間將相對較長,這將使德國政壇出現真空期。

德國選舉以穩健著稱。

但在德國總理默克爾執掌國政16年後,德國民衆也有求變的一面。

“目前民衆的態度是在保持政策穩定性的基礎上謀求變革,即穩中求變。”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德國研究所所長鄭春榮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根據目前民調,社民黨最有可能成爲第一大黨。”

在他看來,如果社民黨成爲第一大黨,最後的組閣可能有以下三種形式,即社民黨、綠黨、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社民黨、綠黨、左翼黨三個左翼政黨組成聯合政府;也不能排除在社民黨主導下,由社民黨和聯盟黨聯合執政的情況。

鄭春榮表示,如果未來是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進行三黨聯合執政,且由社民黨主導,社民黨料將延續務實的外交政策方針,但綠黨、自民黨可能會發出不同聲音,未來德國外交政策走向要視社民黨的控場能力而定。

具體到對華政策上,社民黨對華政策友好,有望繼續保持與中國進行對話與協調的立場,風險點有可能出在綠黨、自民黨方面,它們會在對華政策上表現出更多強硬姿態。

選前最近一次民調顯示(截至24日),社民黨支持率約在25%,聯盟黨支持率22%,綠黨支持率在16%左右,而自民黨和選擇黨則均在11%上下。

三黨聯合概率大

第一財經:德國聯邦議會選舉,哪個政黨最有可能贏得大選?組閣情況將是怎樣的?

鄭春榮:社民黨最有可能成爲第一大黨。原因在於:其一,從民調數據的趨勢來看,社民黨的民調支持率總體曾上升勢頭,因此佔有先機。其二,在選前,保守估計還有20%以上的選民猶豫不決。從這些尚未做出決定的選民的態度來看,他們中的多數也有望支持社民黨。不過,民調數據具有一定誤差,且社民黨、聯盟黨兩黨差距不大,目前尚不能說社民黨對聯盟黨具有絕對優勢,更何況最近幾天聯盟黨民調支持率有觸底反彈跡象。

如果社民黨成爲第一大黨,組閣可能有以下三種形式。第一,社民黨、綠黨、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由於這一組合將橫跨左右兩派,能否組閣成功要看他們是否願意妥協,預計三方會在財政、稅收、社會政策等方面存在分歧。第二,社民黨、綠黨、左翼黨三個左翼政黨組成聯合政府。要達成這樣的聯盟並不容易,因爲左翼黨與其他兩黨在外交政策取向上的立場截然不同。如果最終形成這一組合,選民可能對社民黨有一定不滿情緒,因爲選民目前並不支持這樣的聯盟。第三,不能排除社民黨和聯盟黨聯合執政的情況,要視兩黨最終獲得的票數而定,但這一聯合政府可能變成由社民黨主導。

第一財經:如果是三黨組成聯合政府的話,新一屆德國聯邦政府能做之事可能相對有限,這會削弱德國在歐盟的地位嗎?

鄭春榮:這種可能性比較大。如果各政黨在大選中得票率接近,組閣談判時間將相對較長,這將使德國政壇出現真空期。在此期間,雖然默克爾作爲看守總理將繼續參加國際會談,但重要決定還是會等新一屆聯邦政府做出,所以(歐盟內)法國的風頭有望蓋過德國。不過,由於明年法國也要大選,未來法德誰將主導歐盟仍有待觀察。

組閣完畢後,新一屆聯邦政府大概率將是三黨聯合執政,在政策出臺時勢必要經過大量妥協,新政府有大動作的幾率估計不會太大。

德國民衆穩中求變

第一財經:多重民調顯示,在德國聯邦議會選舉前夕,聯盟黨、社民黨等主流大黨的支持率一直不高,長期徘徊在30%以下。德國大黨支持率不斷衰退的原因是什麼?

鄭春榮:德國政壇正呈現大黨不大、小黨不小的局面,原因在於選民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多元化,但大黨並沒有能夠提出有吸引力的政策主張來回應選民。因此,選民只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做一些投機性的選擇。這帶來的後果是,德國政治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在加大。這和德國政黨格局的碎片化加劇密切相關。以前左翼只有社民黨和綠黨兩黨,左翼黨的出現分流了社民黨的選票;對於右翼而言,此前聯盟黨不允許出現比它更右的政黨,但歐債危機、難民危機使得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即德國選擇黨的支持率上升,它分流了一些原本屬於聯盟黨的票,德國選擇黨的崛起使得右翼陣營也變成了三黨並存的格局。

針對目前執政黨——聯盟黨民調支持率不利的情況,該黨也應從自身找原因。其一,默克爾一直沒有培養出合適的接班人。其二,由於該黨內部各種力量爭鬥,最後只能推出稍顯中庸的拉舍特作爲候選人。拉舍特近期表現不佳,繼而拖累了整個政黨的民調錶現。

第一財經:德國民衆的心態是求變還是求穩?

鄭春榮:我認爲是穩中求變。社民黨及其總理候選人肖爾茨的支持率爲何高?其實就是德國民衆求穩的表現。首先,肖爾茨是現任德國副總理、財政部長,擁有聯邦層面的執政經驗。由於民衆認同現默克爾政府的執政表現,而肖爾茨也是現政府一員,因此,民衆也就會認同肖爾茨。其次,相對於聯盟黨而言,社民黨內部比較團結,肖爾茨獲社民黨黨內力挺,這也給了民衆一顆定心丸。實際上,社民黨兩位主席都是更偏左的,而肖爾茨則是偏右的。

但是,德國民衆也有求變的一面,他們對拉舍特所代表的聯盟黨不滿意,所以並不希望拉舍特勝出。而社民黨如果成爲第一大黨,主導下一屆聯合政府,這將意味着有一個執政黨繼續執政而且第一大黨不再是聯盟黨,這樣就可以滿足選民穩中求變的心態。

對華政策風險點

第一財經:新一屆德國聯邦政府的對外政策將會是怎樣的?中德關係是否會迎來顛簸時刻?德美關係將如何發展?

鄭春榮:除左翼黨外,其他主要政黨的對外政策差異不大。因此,在過去的幾場總理候選人辯論之中,三位候選人討論更多的是內政而非外交議題。如果未來是三黨聯合執政,且由社民黨主導,社民黨料將延續務實的外交政策方針,但綠黨、自民黨可能會發出不同聲音,未來德國外交政策走向要視社民黨的控場能力而定。

具體到對華政策上,社民黨對華政策友好,有望繼續保持與中國進行對話與協調的立場,風險點有可能出在綠黨、自民黨方面,它們會在對華政策上表現出更多強硬姿態。在三方尋求妥協的過程中,如果社民黨控場能力較弱,德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將會更多強調競爭性的一面。同時,也有可能出現總理和各部部長髮出不同外交聲音的場景。但由於綠黨目前是以在野黨的身份對外交政策發聲,其上臺後言行是否一致有待觀察。

在德美關係上,德國有可能更向美國方向靠攏一些,但由於德國及歐盟並不願盲目追隨美國,損及自身核心利益,爲此目前不斷強調戰略自主,德國大概率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第一財經:目前,德國及歐洲對中國的言論都較爲尖銳,這一情況能否有所改善,有哪些應對之道?

鄭春榮:這一現象的成因在於,德國及歐洲的一些政要缺乏對中國的正確認知。事實上,兩國關係想要相向而行,就不應把對方當作制度對手,而應把彼此看作合作伙伴。如果想改變認知錯位這一問題,加強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是有效辦法。我們應該開拓各種渠道,加深彼此之間尤其是年輕人之間的瞭解。此外,德國對華有偏見的另一原因還在於,隨着中國的實力不斷上升,德國國內的對華猜疑和防範心理也在增加。不過,我們有理由期望和相信,隨着我國的發展爲其他國家帶來越來越多實實在在的發展機遇,爲全球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案,德國及歐洲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對華偏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