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9月26日報道:一支成立5年、平均年齡31歲的非職業樂團,爲何兩次代表“上海的音樂”亮相進博會,上過央視“風華國樂”欄目?9月26日,在江南絲竹“八大麴”之一《行街四合》的旋律中,“絲竹雅集會知音”——上海江南絲竹樂團建團五週年星期廣播音樂會專場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拉開帷幕,樂隊成員用精湛的技藝向觀衆展示江南絲竹的魅力。

江南絲竹流行於江蘇南部、浙江一帶,辛亥革命以後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因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琶、三絃等絲竹類樂器組成,故而得名。樂曲多來自於中國民間婚喪喜慶和廟會活動的風俗音樂。

本場演出,觀衆既能聽到江南絲竹傳統曲目《行街四合》《薰風曲》《三六》《歡樂歌》,也有絲竹新作《雲捲雲舒》和《繡腔》。演出的傳統曲目幾乎都由上海市江南絲竹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成海華整理而成,再由年輕人演奏,既是傳承非遺,也是切磋技藝。

源於民間的江南絲竹,很多樂團的老藝人都是非專業出身。“剛開始的時候,也有老人怕我們韻味不足。”項目負責人、樂團成員蔣薇介紹,成員全部由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專業院校民樂專業畢業的青年新秀組成,音準是他們的優勢,但在加花和彼此配合上尚弱。於是,成海華帶着大家和老藝人一起交流、演出、學習。經過五年的歷練,現在老藝人都向這些年輕人豎起大拇指。

“團隊用五年的時間證明了這條專業和非職業相結合的內涵式發展傳承道路是正確的。”成海華欣喜地看到,這個平臺給年輕人創造了交流學習的機會。也爲江南絲竹的傳承闖出了一條路。

2016年底,上海江南絲竹樂團由上海市羣衆藝術館和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成立,者是上海市江南絲竹非遺保護工作的一大舉措。成立5年來,沒有人退團。成海華深深感受到樂隊成員業餘排練的不易和對江南絲竹的那份熱愛。爲了演出有更好的效果,樂隊成員堅持背譜。“有孩子的團員是把孩子哄睡了再來背的稿,有的加完班來背稿。沒有人放棄,大家都很珍惜這個平臺。”成海華說。

“他們的成功本身就體現了非遺的活態傳承。”上海廣播電臺經典947副總監,星期廣播音樂會負責人何紅柳介紹,這次音樂會,一週不到就售出1000張票,演出前幾乎都已售光,本身就說明了這羣年輕人和他們的江南絲竹在上海受到市民的歡迎。

目前,上海已有基層江南絲竹團隊近100家,並且數量仍在上升。上海市羣衆藝術館館長、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吳鵬宏介紹,上海市羣衆藝術館作爲上海市唯一的江南絲竹國家級項目保護單位,不僅創建了上海江南絲竹樂團,也不斷擴展對全市江南絲竹基層團隊的輻射和影響,全面提高上海市的江南絲竹團隊業務水平。目前全市共有24家江南絲竹保護基地,去年年底,還專門成立了長三角江南絲竹保護聯盟,下一步將通過開展賽事、巡演、研討等方式,加強江南絲竹保護和傳承工作,爲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做出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