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政法委祕書長陳一新應邀在2021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上作專題報告。陳一新就新時代如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圍繞新理念、新背景、新目標、新任務、新路徑、新前沿、新鐵軍、新體制、新考評等9個方面,從理論思考、實踐總結兩個層面談了認識體會。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事關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紮實推進平安建設工作,助力續寫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個奇蹟”,開創了“中國之治”的新局面。陳一新強調,踏上新的趕考之路,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強化擔當作爲,銳意開拓創新,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努力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長安君帶來陳一新的專題報告講義。

一、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新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平安中國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標誌着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社會治理規律認識的新飛躍,爲我們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學懂弄通做實,全面貫徹到平安中國建設實踐中,進一步增強做好平安建設工作的前瞻性、科學性、系統性、創造性。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平安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我們要着重從以下方面理解領會和把握:

(一)確立了“兩個維護”的政治要求。要堅持以“兩個維護”引領全黨團結統一,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帶頭做到“兩個維護”,既要體現高度的理性認同、情感認同,又要有堅決的維護定力和能力。“兩個維護”要體現在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行動上,體現在履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的實效上。

(二)確立了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把尊重民意、彙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貫穿黨治國理政全部工作之中。貫徹好黨的羣衆路線,堅持社會治理爲了人民,善於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創新組織羣衆、發動羣衆的機制,創新爲民謀利、爲民辦事、爲民解憂的機制,讓羣衆的聰明才智成爲社會治理創新的不竭源泉。

(三)確立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準確把握我國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切實做好國家安全各項工作。堅持把維護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堅決打擊和嚴密防範敵對勢力的各種滲透破壞活動。

(四)確立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工作的方法論。穩是主基調,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作爲。發展是硬道理,穩定也是硬道理,抓發展、抓穩定兩手都要硬。要立足“穩”這個大局,堅持“穩”字當頭,強化保安全、護穩定各項措施,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五)確立了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大原則。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既要善於運用發展成果夯實維護國家安全的實力基礎,又要善於創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越開放越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着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煉就金剛不壞之身。

(六)確立了一以貫之防範風險的憂患意識。常觀大勢、常思大局,科學預見形勢發展走勢和隱藏其中的風險挑戰,做到未雨綢繆、消禍於未萌。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制、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風險防控協同機制、風險防控責任機制。

(七)確立了系統觀念。把平安建設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既在戰略上布好局,也在關鍵處落好子。

(八)確立了法治思維。守法律、重程序,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牢記職權法定,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爲、法無授權不可爲。加快構建規範高效的制約監督體系,破除“關係網”、斬斷“利益鏈”。推進全民守法,培育全社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

(九)確立了強基導向。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好社會穩定。各級都要重視基層、關心基層、支持基層,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帶頭人隊伍建設,確保基層黨組織有資源、有能力爲羣衆服務。

(十)確立了“全週期管理”的意識。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把全生命週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

(十一)確立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十二)確立了全面深化政法領域改革的理念。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深入推進以審判爲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提升改革整體效能。統籌推進公安改革、國家安全機關改革、司法行政改革,提高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能力。

(十三)確立了深化智能化建設的理念。把科技創新作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建立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細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社會治理要積極運用大數據,做到雙向互動、線上線下融合,更加註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更好用大數據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提升應對和處理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能力。

(十四)確立了從嚴治警、從優待警的理念。牢牢抓住“關鍵少數”,做到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旗幟鮮明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確保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打造一支黨中央放心、人民羣衆滿意的高素質政法隊伍。

(十五)確立了服務大局的理念。必須把政法工作放到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謀劃,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政治安全,服務反腐敗鬥爭,爲維護好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提供法治保障。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使命,努力創造安全的政治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公正的法治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

二、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新背景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紀未有之大疫情持續蔓延,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

——中國崛起是最大契機。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我國長期以來保持持續快速發展,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我國社會長期穩定的局面愈益鞏固,我國國家治理、社會治理體系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日益凸顯。黨的百年奮鬥偉大成就彪炳史冊,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羣衆發自內心擁護共產黨,愛黨愛國熱情更加高漲。“中國之治”令人自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令人自信,堅強領導核心令人信賴,這爲我們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提供了最大機遇、奠定了最堅實基礎。

——西方反華勢力遏制打壓是最大亂源。一直以來,西方反華勢力不願意看到中國發展壯大,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圖謀和活動從未鬆手。他們借“疫情調查”之名搞抹黑攻擊,借“人權”之名搞干涉內政,借“知識產權保護”之名搞科技脫鉤,借“法治”之名搞長臂管轄,借“多邊主義”之名搞戰略圍堵,借“價值觀外交”之名搞意識形態對抗,借“民主”之名搞“顏色革命”。

——新冠疫情是最大變量。疫情全球大流行是加劇百年大變局演進的催化劑。在疫情全球統考面前,各國表現高下立判,誰“治”誰“亂”涇渭分明。在百年疫情這個變量面前,我們要抓住機遇,轉危爲安、化危爲機,加快提升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世界大變局朝我國有利方向發展。

總之,危與機並存,機遇大於挑戰;危中有機,挑戰也可以轉化爲機遇。我們要胸懷“兩個大局”,統籌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環境、兩種因素、兩類規則,勇於戰勝一切風險挑戰,確保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三、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新目標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正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具體目標要體現在“三個更”上:

——政治更安全。以制度安全、政權安全爲核心的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之根本,關乎政權穩固、國運昌盛。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健全完善維護政治安全制度機制,提高維護政治安全能力水平,確保國家政治安全。

——社會更安定。社會和諧穩定是平安中國之基。要積極預防化解各類社會矛盾,防範管控各類社會風險,涉穩“存量”問題基本解決,重大突出矛盾風險有效化解;“增量”問題有效控制,矛盾糾紛基本案結事了;“變量”問題有力防控,防控化解風險的完整鏈條基本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生機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

——人民更安寧。平安是最大的民生。要圍繞影響人民羣衆安全感的突出問題,履行好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的職責,使刑事案件逐年下降、公共安全事故逐年下降、掃黑除惡成效持續鞏固、羣衆安全感穩步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讓人民羣衆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四、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新任務

我們要把防範化解風險挑戰作爲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牛鼻子”來抓,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抓好維護國家政治安全這個首要性工程。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生命線,是不可動搖的底線。要築起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的銅牆鐵壁,有力防範境外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活動,剷除影響政治安全的土壤,構建完善的國家政治安全工作體系。

——抓好防範化解社會矛盾這個控制性工程。重視源頭治理,堅持發展和創新新時代“楓橋經驗”,最大限度把矛盾問題解決在基層。精準預警預測,提高社會矛盾研判預警能力。加強防控化解,嚴防發生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案件。

——抓好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這個基礎性工程。要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深化十大行業領域整治。推進重點整治規範化,對於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違法犯罪露頭就打,深入整治新型網絡犯罪。推進區域警務一體化,加強社會治安協調聯動。推進專羣結合機制化,構建起打擊犯罪的“天羅地網”。

——抓好公共安全這個底板性工程。要從最突出的問題防起,完善全程監管機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從最基礎的環節做起,推動城鄉公共安全監管執法和綜合治理一體化。從最明顯的短板補起,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從事後應對向事前防範轉型。從最關鍵的責任抓起,嚴格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把公共安全責任鏈條越擰越緊。

五、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新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平安中國建設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蘊含着“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等治理方式。這些治理方式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的實踐結晶,是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基本路徑,必須堅定不移走好走穩。

——“政治引領”是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中體現中國特色的重要標誌。當代中國社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當代中國社會治理走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之路。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必須強化政治引領。發揮科學政治理論凝心鑄魂的先導性作用,堅持不懈推動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往深裏走、往心裏走、往實裏走,武裝黨員幹部羣衆。發揮堅強政治領導厚植優勢的根本性作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發揮正確政治路線引領方向的決定性作用,制定執行平安中國建設大政方針、部署推進重大戰略、研究確定工作措施,都必須自覺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標對錶。

——“法治保障”是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中體現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既是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方式,也是有力保障。完善法律規範,爲平安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法治支撐。推進嚴格執法,用法治守護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堅持公正司法,努力讓人民羣衆在每一起案件辦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深化普法學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德治教化”是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中體現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標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經受住各種衝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文化基因。完善德治體系,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發德治能量,讓凡人善舉層出不窮、向上向善蔚然成風。強化德治約束,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引導羣衆明是非、辨善惡、守誠信、知榮辱。

——“自治強基”是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中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標誌。基層羣衆自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直接形式,能夠充分調動社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完善自治制度,實行羣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建強自治組織,提高服務羣衆的能力水平。創新自治活動,有效通達社情民意、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糾紛。激發自治活力,解決地方村(居)委會行政化問題。

——“智治支撐”是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中體現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標誌。現代科技正在爲“中國之治”引入新範式、創造新工具、構建新模式,要把握大勢、搶佔先機,把智能化建設上升爲重要的現代治理方式——“智治”。構建融匯貫通的數據共享體系,推進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信息互聯互通。構建精準高效的風險防控體系,爲風險“精準畫像”,確保見事早、看得準、下手先。構建持續優化的服務供給體系,深入推動“一次辦”、“網上辦”、“刷臉辦”。構建可管可控的信息安全體系,築牢智能安全屏障。

六、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新前沿

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市域、基層、網絡三個前沿陣地的特殊作用,確保風險研判更靈敏、矛盾化解更及時、應急處置更有效。

——市域是平安中國建設的“前線指揮部”,要確保重大矛盾風險防範化解在市域。市域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具有特殊意義。市域層級關鍵、地位重要、作用獨特,有完備的社會治理體系、較好的資源能力、更多的法治手段,是將大矛盾大風險化解在市域,將小矛盾小問題化解在萌芽和基層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層級。市域社會治理做得怎麼樣,事關國家治理頂層設計落實落地,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創出更多亮點經驗,帶動市域社會治理水平整體提升,一步一個腳印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圖景變成現實。

——基層是平安中國建設的“前沿主陣地”,要推動小矛盾小問題化解在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完善新型基層治理體系,努力把小矛盾小問題化解在基層、在萌芽。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從長遠看要做到“平戰結合”,推進重心下移、資源下投、力量下沉,夯實平安中國建設根基。從當前看,要重點打擊電信網絡詐騙、黃賭毒、食藥環等違法犯罪,侵害婦女兒童、老人、進城務工人員等羣體的犯罪,保護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要發揮黨委政法委(政法委員)統籌協調作用,整合基層政法資源力量,健全矛盾糾紛一站式、多元化解決機制,形成化解合力。要加強和創新羣防羣治表彰獎勵,完善見義勇爲確認、保障、激勵等政策,激發羣防羣治活力。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整合社區、物業兩種力量,探索建設“紅色物業”,開展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融合發展試點,把黨的觸角延伸到千家萬戶,從源頭減少城市社區矛盾糾紛。

——網絡是平安中國建設的“前端新戰場”,要努力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捍衛網絡政治安全,打擊造謠抹黑、煽動社會對立等活動,加強網絡輿論正面引導,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推動集中開展治理網絡犯罪專項行動,斬斷黑灰產業鏈。落實“三同步”機制,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七、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新鐵軍

政法隊伍是平安中國建設的生力軍、專業力量。今年以來,組織開展了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取得了明顯成效。實踐證明,黨中央決策順應民心民意,彰顯法治權威,必將顯示出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我們務必推動教育整頓走深走實。

——緊扣“一條主線”。圍繞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法鐵軍這條主線,教育引導政法幹警做政治忠誠的模範,切實做到“兩個維護”;做乾淨幹事的模範,遵紀守法、嚴於自律、廉潔從政;做擔當作爲的模範,勇於攻堅克難,善於推動落實。

——把握“兩高”要求。堅持高標準高起點要求,對標黨中央決策部署,對標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對標人民羣衆期待,拉高工作標杆,力求站位更高、方案更優、舉措更實、成效更好。

——堅持“三個突出”。突出政治建設,做到嚴守政治紀律,嚴懲政治腐敗,防範政治風險,優化政治生態,提升政治能力,築牢政治忠誠。突出表率作用,率先垂範、以上率下,爭做全國政法機關的表率。突出建章立制,集成教育整頓成功經驗,以制度創新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

——落實“四項任務”。築牢政治忠誠,夯實政治忠誠的思想根基,提高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能力。清除害羣之馬,突出見“人”見“事”,以標本兼治的舉措正風肅紀反腐強警。整治頑瘴痼疾,破除制約嚴格公正執法司法、影響隊伍形象的堵點難點。弘揚英模精神,在全社會展現政法隊伍的正氣和風采。

八、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新體制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必須強化體制保障。要完善平安中國建設體制,構建黨領導下的共治“同心圓”,增強共築平安的向心力和執行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當前要着重完善“六大體制”:

——完善黨委領導體制。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黨委“一把手”要扛起主責,親自部署、推動落實。發揮黨委政法委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督辦落實等作用,調動各部門各單位參與平安中國建設的積極性。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構建區域統籌、條塊協同、共建共享的平安建設新格局。

——完善政府負責體制。要當好公共規則制定者,強化政策、規劃、制度、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當好公共服務提供者,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均等化、可及性。當好社會秩序維護者,嚴格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監管。當好共建共治促進者,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完善民主協商體制。堅持把民主協商作爲平安建設的重要方式,推動民主協商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把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圓越畫越大。

——完善羣團助推體制。完善支持引導制度機制,把適合羣團組織承擔的一些社會管理服務職能按照法定程序轉由羣團組織行使。完善“樞紐”帶動制度機制,加強對社會組織的政治引領、示範帶動、聯繫服務。

——完善社會協同體制。堅持黨的領導與社會組織依法自治相統一,確保社會組織沿着正確方向發展。堅持引導和管理相統一,建立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社會組織制度。

——完善羣衆參與體制。從人民羣衆最恨最怨最煩的實際問題抓起,讓人民羣衆成爲平安中國建設的最大受益者。要暢通羣衆參與平安中國建設的渠道,讓人民羣衆成爲平安中國建設的最廣參與者。要依法保障人民羣衆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讓人民羣衆成爲平安中國建設的最終評判者。

九、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新考評

平安建設考評是指引和推動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設的有力抓手,也是指揮棒。要不斷優化考評機制、完善考評指標、增強考評科學性,力求考精考準考實,更好發揮考評的工作指引和責任傳導作用。  

——優化考評理念。突出政治導向,壓實黨委和政府平安建設重大政治任務。突出目標導向,以政治更安全、社會更安定、人民更安寧爲目標,明確重點內容,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問題導向,以督促檢查解決平安建設突出問題爲着力點,增強針對性。

——調整考評名稱。報黨中央批准,將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評”調整爲“平安中國建設考評”,將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評選表彰”調整爲“平安中國建設先進評選表彰”。將在今年底前首次開展評選表彰平安中國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授牌命名平安中國建設示範市和示範縣,對符合條件的示範市、縣授予“長安杯”進行表彰。

——合理考評指標。創新設置平安中國建設考評8大指標體系,增加了一系列新內容,推動解決重點難點熱點問題。

——改進考評辦法。緊扣平安建設主題設置考評內容,防止把部門一般性業務工作納入考覈,搞“搭車考評”。引入智能考評,原則上不要求地方報送自評材料,努力實現考評數據實時錄入更新、考評結果實時顯示調取。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