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戶籍人口過億,卻只有一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這個省急了

種種跡象顯示,河南正在起變化。

9月25日,歷經9年建設的河南大學鄭州校區正式啓用,今年秋季學期就將迎來本碩博2600餘人。另外,建設中的鄭州大學洛陽校區也已錄取首批100餘名研究生新生,今年秋季學期將率先入住。

不僅如此,近段時間,圍繞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河南開展了密集部署:

9月26日,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召開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座談會,研究高校“雙一流”創建工作;

9月22日,河南省科技創新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主要議題是研究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省實驗室體系建設、“雙一流”建設;

9月7日,河南省委工作會議部署實施“十大戰略”,“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被放在首位……

作爲戶籍人口過億的大省,長久以來,河南只有鄭州大學一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也被網友直呼是“河南人上不起的鄭大”。“生多校少”,更令當地高考堪稱“地獄模式”。

當前,高校對城市發展的影響越發明顯。正如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所言,如果將城市比作人,高等教育水平就是城市的智商,最終決定一個城市的競爭力能達到何種程度。

在中部崛起戰略下,河南逐漸“甦醒”。加速補上教育短板同時,如何在產業端完成“換道領跑”,成爲新的考量。

01

從規模來看,河南似乎並不缺高校。根據教育部官網數據,截至2020年6月末,河南共有普通高校151所,位列全國第五,僅次於廣東、江蘇、山東和浙江。

但問題也十分明顯——高等教育資源不均衡。在這150多所高校中,本科高校僅有57所,其中還有19所是層次較低的民辦高校,甚至比不上同爲“窪地”的河北(61所本科高校)。位於塔尖的“雙一流”大學,省內僅有鄭州大學進入一流大學(B類),河南大學進入一流學科。

“全省冠名大學的普通高校佔7.8%,低於全國16.3%的平均水平,“雙一流”建設高校中只有4個一流學科,不足全國一流學科總數的1%。”不久前發佈的《河南省人民政府2021年履行教育職責情況自查自評報告》指出。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市教育局局長王中立列舉了一組數據,直指鄭州和周邊省會城市在優質教育資源上的差距——

“ 目前,鄭州僅有鄭州大學1所‘211’院校(現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截至2018年3月,該校擁有兩院院士、學部委員11人,海外院士4人……每年碩士、博士畢業生僅5000餘人。”

與之相比,西安擁有985院校2所,211工程院校7所,每年碩士、博士畢業生1萬人以上,有45名兩院院士;南京擁有985工程院校2所,211工程院校8所,兩院院士83人;武漢擁有985工程院校2所,211工程院校7所,在校研究生11萬多人。

省會城市如此,遑論域內其他城市。如今,高等教育資源對城市創新資源聚集、實現產業躍升的支撐作用越發明顯,周邊武漢、合肥、西安等城市的快速崛起,也印證着這個邏輯。

在新一輪競爭中,河南急了。

2020年1月,河南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透露,河南已累計籌措40億元加快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還與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航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知名高校對接,爭取設立分校或研究院。

然而,隨着近期教育部提出“從嚴控制高校異地辦學”,河南的重心回到“內培”上。2021年,鄭州大學經費預算達71億元,在全國省屬高校排名前列,河南大學經費預算也達37億元,可謂真金白銀的投入。

此外,河南還提出,要培育“雙一流”第二梯隊,遴選河南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爭創國家一流學科。力爭新增1-2所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

02

從更大層面來看,高等教育的短板,也折射出河南區域創新能力不足。

去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從科技創新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等維度對各省科技創新水平進行評價,其中河南排在第17位,與全國第5位的經濟排名存在明顯差距。

這與河南缺少頂級高校和國家級科研院所不無干系。除了頭部高校資源嚴重不足外,河南的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僅佔全國2.7%,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別佔全國2.91%、2.89%,難以產生足夠的支持作用。

從科技成果產出來看,科技部火炬中心披露,2020年,河南省共登記技術合同11751項,成交額爲384.50億元,排名全國第16位。同期,湖北省共登記技術合同39749項,成交額爲1686.97億元;陝西省共登記技術合同52036項,成交額爲1758.95億元。

從代表區域經濟活力與韌性的“毛細血管”分佈來看,2019年以來,工信部已經公佈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共有4762家中小企業入選。其中,河南207家,落後於湖南(232家)、安徽(229家),排在全國第十位。

顯然,這與河南中部經濟、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科技創新能不足,也使其在國家重大產業的“卡位賽”上力不從心,產業升級和轉型進展緩慢。

此前,在工信部開展的兩批先進製造業集羣競賽中,全國共有44個集羣勝出。其中,河南參賽的8個集羣無一勝出,而湖北、湖南、安徽分別有4個、2個、1個集羣入圍。在國家發改委認定的6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中,鄭州僅有信息技術服務、下一代信息網絡2個集羣入圍。

今年7月,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谷建全在《河南經濟運行分析與走勢預測》中分析,產業鏈不全、不優、不強一直是制約河南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其升級面臨諸多考驗————

“ 一是產業鏈不優。多年以來,河南製造業表現出‘大而不強’的發展特徵,多數製造業企業處於產業鏈中低端。在鋼材、銅、鋁等原材料持續上漲的現實情況下,產業鏈中低端產品競爭能力、議價能力較弱,導致蒙受損失;

二是,產業鏈錯配。河南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兩頭小、中間大’的產業鏈結構,這種時空錯配,導致多數企業在這一輪原材料價格上漲週期中虧損。”

河南大學教授趙建吉此前也指出,河南產業集羣以傳統資源型產業爲主,主要集中在食品、紡織服裝、裝備製造、化工、鋁製品等行業。2020年,河南傳統產業、高耗能工業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46.2%和35.8%,而高技術製造業比重僅爲11.1%。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對河南而言,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已然是一件不得不爲的事情。

03

經歷“澇疫”雙考驗的河南,眼下正面臨嚴峻考驗。

今年上半年,河南GDP 爲28927.96億元,同比增長10.2%。雖然總量仍然排在全國第五、中部地區首位,但增速跑輸大盤,遠遠落後於湖北(28.50%)、安徽(12.9%)等中部省份。谷建全等分析,河南經濟運行呈現“前高後低、逐季走低”態勢,全年經濟增速將在8%左右。

不論從產業結構還是從經濟形勢來看,河南都亟須一次“重啓”。

9月7日,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在省委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以前瞻30年的眼光來想問題、作決策,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歷史機遇,“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

如何實現?

深入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優勢再造,數字化轉型,換道領跑,文旅文創融合,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綠色低碳轉型,制度型開放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等“十大戰略”,爲下一階段發展明確方向。

其中,創新被視爲“發展的邏輯起點,也是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就在幾天前,河南省科技創新委員會宣佈成立,河南省委書記、省長擔任雙主任,可見河南省級層面對創新生態的重視。

圍繞“雙一流”建設的系列動作,以及兩赴科技部爭取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國家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平臺建設的支持,都是河南改善創新能力的決心。

在此基礎上,如何賦能產業轉型和升級?關鍵詞是“換道領跑”。

“要緊緊抓住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新機遇,切實轉變發展方式,重塑追趕超越新優勢,才能實現轉型‘換道’、創新‘領跑’。”河南省發展改革委主任何雄在接受《河南日報》採訪時表示,“六新”(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突破是其主要抓手。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河南大學鄭州校區與鄭州大學洛陽校區雙雙落地,前者設有人工智能學院、時空大數據研究院、新型城鎮化與中原經濟區發展研究中心,後者設立現代製造河南實驗室、文博學院(考古)等,服務地方產業需求的意圖十分明顯。

在中部崛起戰略下,新一輪區域競爭已然開啓。對河南而言,唯有突破自身侷限,跨越發展能級,才能真正承擔起黃河國家戰略和中部崛起重任。

記者|淡忠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