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抗战剧《铁道风云》,

又被上了两课:

第一课,

神奇复原术。

比如剧中男一号曹默飞

和男二号江毓忱比试武艺,

两人招招奔对方腮帮,

前一秒人还被打得嘴歪眼斜,

后一秒则恢复原样。

比试结束后两人

依然头发中分发胶润滑,

衣服笔挺整洁自然,

哪里像大战之后的样子。

此外,曹默飞几次和

军警土匪打斗,

危急时也出血受伤,

可是第二天又活蹦乱跳,

没有一点受伤迹象,

这“复原术”也太神奇了吧。

第二课,

戏不够武打凑。

《铁道风云》中,

两位男主角曹默飞和江毓忱

都算是民国时期的“富二代”,

出身名门。

但是剧中也没有交代,

这二人为什么都有一身好功夫。

从第一集就开始了,

动不动曹默飞就开启超人模式,

大战伪警察,

收拾日本人。

智擒土匪头子,

甚至还在江湖“大姐”那里,

上演一场闯关大战。

那一段段打斗戏,

让你感觉,

虽然没有“手撕鬼子”那么夸张,

但是这精湛的武功也赶得上“陈真”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

我们的一些电视剧创作中

尤其喜欢加入武打戏,

不夸张说,

从古装剧到年代剧,

从抗战剧到战争剧,

甚至现代剧中

武打戏也不鲜见,

笔者曾经在一部扶贫剧

中也看到精彩打斗,

由此表示万分佩服。

武打戏最多的是

一些抗战剧,

尤其有些剧号称“传奇剧”,

剧中必然有身手矫健的主角

负责打戏部分,

这些剧中一般都有土匪之流

增加打戏情节。

像电视剧《娘道》《桃花依旧笑春风》等,

打戏可是占了不少篇幅。

你就突然不明白,

什么时候我们的一些

男主角都“身怀绝技”了,

什么时候我们的武术

已经普及到这种程度了。

同时什么时候,

我们的主角都具有

自我快速痊愈的功能了,

天天打天天受伤,

第二天又能满血复活。

其实我们观众也明白,

大量加入武打戏可以

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画面好看,

铛铛铛打来打去

增加了可看性还能显示

主角的身手,

时不时来个英雄救美,

推动男女感情戏的发展;

二是打斗戏能

一下打半天,

这不小半集过去,

又拉长了时间,

多省事。

但是这些武打场面

越来越相似,

加之同样的慢动作,

360度旋转,

摆POSE,

让人感觉,

这些人都是一个

师傅教出来的。

观众由此感觉索然无味,

觉得这确实有点无聊。

其实武打戏泛滥背后

反映的是创作的贫瘠。

我们喜欢的抗战剧像

《历史的天空》《亮剑》《伪装者》

《悬崖》《我的团长我的团》等,

很少有华丽的武打动作,

但是却让观众惊心动魄

一刻都不能放松。

反之,

现在某些动不动就

上演武打场面的抗战剧,

尽管荧屏中主角飞檐走壁

打得死去活来,

但是观众常常

紧张不起来。

虚头巴脑的武打场面

其实对于一些故事

不是增值而是削弱,

它削弱了主题,

削弱了抗战剧本该有的那种

悲壮和刚烈,

反之“打不死的小强”成了

一种笑话让人出戏。

荧屏中的这种假

该改改了。

虽然我们现在

已经没有“抗战神剧”再出现,

但是一些情节单薄,

故事离奇,

动辄枪战武打,

男女爱情纠葛不断的

作品还是存在。

抗战剧不能想当然以动作戏等盘外招

取悦观众,

创作者应该摒弃这些花招,

尊重创作规律,

踏踏实实创作,

尊重历史,

情节合理真实,

该打时可以打,

但是不该打时,

千万别乱打,

否则这就乱了套。

作者:平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