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月CMI——經濟連月走弱,能源短缺或將持續

來源:中金宏觀

經濟景氣連月走弱,製造業PMI可能回落至50以下

CMI初值顯示,9月經濟景氣繼續明顯走弱,生產、外需、內需三個分項繼續回落,價格分項則有所上行。總的來看,能源短缺加劇了經濟原本面臨的滯脹局面,而這種能源短缺在短期內可能難以結束。9月CMI初值97.9%,相比8月終值99.0%下降1.1個百分點,從去年4月以來,這是第一次出現CMI連續2個月走弱的情況,具體來看: 

1)9月工業生產指標繼續下行,發電增速偏弱。9月CMI工業生產指數從8月的88.1%下降至87.7%,連續兩個月下行。9月沿海日耗煤同比增速受基數影響較大,剔除基數效應後(假設2020年8-9月同比增速相同),9月前24日沿海八省耗煤同比增速爲7.6%,較上月的10.3%有所下降。從國網發電數據看,9月中上旬發電量同比增速爲5.9%,相比7月13.3%的增速已經大幅下行;考慮到9月下旬以來限電措施有所加強,9月全月發電增速可能更低。

2)9月內需指標連續第3個月下行,地產銷售同比再跌三成。9月CMI內需指數從8月的93.9%下降至89.9%,地產市場繼續拖累。30城地產成交面積在8月同比下降23%之後,在9月前22日同比下降31%。與此同時,雖然受集中出讓的影響,土地成交面積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但流拍率較8月邊際上行6ppt至13%。

3)9月價格指標有所回升,能源價格是主要動力。9月CMI價格指數從上個月的117.7%回升至119.6%,煤炭價格是上漲的主力,動力煤期貨價格從上月末的1043元/噸上升至9月27日的1420元/噸,較去年同期上漲136%;布倫特原油價格也從8月末的73美元/桶上升至78美元/桶。

4)9月外需指標有所回落,颱風對出口有所擾動。9月CMI外需指數從8月的106.1%回落至103.9%,美國、歐元區、日本製造業PMI均環比回落。此外,9月中旬颱風“燦都”再次造成長三角部分港口短期停工,使得中國遠洋貨輪靠港量下滑,9月中旬八大樞紐港口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同比下降13.6%。

綜合來看,9月經濟景氣繼續走弱,能源短缺一方面直接限制生產,另一方面繼續推高大宗商品價格,企業面臨的成本端壓力繼續走高。在此背景下,企業的生產、新訂單可能同時受到限制,因此製造業PMI很有可能在9月回落到50%以下。

電力短缺壓力難以迅速緩解

雙控政策可能不是核心問題,煤炭短缺纔是重點;電力短缺的壓力可能難以迅速緩解。數據顯示,9月底沿海八省動力煤庫存可用天數僅爲9.6天,大幅低於去年及前年同期的16.8天及13.6天。同時,9月以來庫存水平快速下降,隨着冬季臨近,取暖用煤壓力繼續加大,庫存可用天數可能隨着耗煤的增加繼續下滑;同時,今年全球天然氣的缺乏可能也會進一步加劇對取暖用煤的需求。據中金大宗商品組的測算,假定國內動力煤恢復峯值產量,在經濟平穩以及煤炭進口總量持平的情況下,四季度全國煤炭供應同比升幅爲2%左右。在這一假設下,供需缺口將小幅收斂,但是冬儲補庫以及取暖季保供壓力可能仍然較大。此外,煤炭的短缺是全球性的,8月澳大利亞動力煤離岸價已經達到173美元/噸,按照當前匯率爲1124元/噸,加上運費、擁堵費等其他費用後,幾乎也接近國內價格,從海外進口對國內的緩解也相對有限。由此,限電在年內可能難以根本緩解,對工業生產的壓制大概率將會持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