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豐臺史話》我們來講述《京西南的創新發展:航天史上的諸多“第一”(上)》

自 1956 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隨後的六十多年間,中國航天人研製出第一顆導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第一次步入國際舞臺;中國人實現第一次步入太空;實現太空第一次對接;圓夢華夏第一次探月;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着陸等,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位於豐臺的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作爲中國航天事業的發祥地,自然不會錯過航天史上這些大事的每個瞬間。

第一件大事就是自主研發第一顆導彈。1960 年 10 月 23 日,航天一院依據蘇聯 P-2 導彈仿製的首枚近程地地導彈——“1059”從南苑出發,奔赴酒泉發射場。11 月 5 日 9 時 2 分,“1059”導彈點火升空,7 分鐘後,彈頭順利命中 550 公里外的目標區。仿製的成功,爲我國自行研製導彈奠定了基礎。1964 年 6 月 29 日, “東風二號”導彈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標誌着中國具有了自行研製導彈的能力,也意味着它將有資格承擔一項石破天驚的任務,即“兩彈結合”。經過周密的準備,1966 年 10 月 27 日上午9 時,載有原子彈的“東風二號甲”導彈在大漠中躍起。不久,發射現場來報:導彈飛行正常,核彈頭在預定的距離,精確地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兩彈結合”取得圓滿成功!除了第一顆導彈的研製成功,中國航天人在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這三大領域,同樣表現亮眼。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這是毛澤東主席在 1958 年發出的號召。要想把人造衛星送上太空,就不能沒有大推力火箭。1970 年 4 月 24 日21 時 35 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重達 173 千克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一時間,《東方紅》樂曲響遍全球。至此,我國“兩彈一星”的宏偉藍圖全部實現,火箭院出色地完成了其中的兩項重要任務,在我國發展航天事業的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除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永載史冊外,長征系列火箭成功發射的另一顆衛星,也在中國航天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990 年 4 月 7 日 21 時 30 分,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美國休斯敦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發射升空,這標誌着中國由此進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亞洲一號”原本是太空的“流浪兒”,它的原名叫 Westar6。1984 年 2 月Westar6 的首次發射脫離航天飛機後,未能進入預定軌道,從此流浪在太空中。幸運的是,八個月後,Westar6 被成功收回,並被賦予一個新名字“亞洲一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它創造了許多第一:亞洲地區第一顆商用通信衛星;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一次發射的國外製造的商用通信衛星;第一顆爲我國廣播電視業提供傳輸服務的商用通信衛星……“亞洲一號”曾爲1990年北京亞運會提供信號傳輸,併爲《人民日報》提供版面傳送服務。很快,“亞洲一號”衛星的轉發器被訂購一空,爲日本至地中海國家超過25 億人口提供完善的通信服務,直至 2003 年 2 月光榮退役。

人造地球衛星能夠讓我們對浩瀚宇宙有更直觀的認識,但要真正實現飛天的夢想,則需要開拓載人航天這一新的領域。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由八大系統組成,其中,較爲關鍵的運載火箭系統就是由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主要研製能把飛船升上天的金牌火箭。從 1999 年 11 月20 日,神舟一號飛船由長征二號 F 運載火箭發射成功起,到 2002 年底又相繼研製併發射成功神舟二號、三號及四號等三艘無人試驗飛船,所有的一切都只爲迎接神舟五號的到來。2003 年 10 月 15 日,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由長征二號 F 運載火箭發射入軌;在軌飛行 21 小時後,於 10 月 16 日安全返回,這標誌着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夢想。而 2005 年 10 月 12日成功發射的神舟六號,則承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重大突破——它標誌着中國的載人航天進入了真正有人蔘與的空間科學試驗新階段。正如俄羅斯宇航員羅曼連科所說,“宇宙是一塊大磁石……你一旦去過,以後就總想再去”。從“神五”到“神六”,中國的宇航人期待着向宇宙更深處邁進。與一人一天的“神五”相比,“神六”主要解決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技術。二者的另一個重要區別在於,“神五”航天員的活動範圍僅限於飛船返回艙,而且航天員幾乎是一直坐在航天椅上;而“神六”航天員除在返回艙活動外,要首次進入軌道艙生活和工作,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項目的操作。2008 年 9 月 25 日 21 時 10 分 04 秒,神舟七號由長征二號 F 火箭發射升空。此次飛船共載有三名宇航員,其中指令者翟志剛出艙作業,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神六”“神七”相繼飛天意味着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此後,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將逐漸進入發射空間實驗室以及建立長期空間站階段。

預知後事如何?

請持續關注我們哦!

來 源:豐臺區融媒體中心、豐臺區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