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財對話|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未來兩三年內缺芯還會持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者按】“瞪羚”企業是中小科技企業的代表,是“專精特新”的代表,培育“瞪羚”企業已成爲完善創新體系的關鍵佈局。當前,廣東省正在大手筆投入基礎建設、聚集產業來吸引資本和人才,在半導體產業中,也湧現了以粵芯半導體爲代表的“瞪羚”企業。

在今年7月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推出的粵港澳大灣區瞪羚企業大型系列專題報道中,粵芯作爲近年來國內半導體制造領域迅速崛起的一個樣本,獲得廣泛關注。近日,我們再度專訪了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就粵芯的發展以及產業前景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

粵芯半導體位於廣州黃埔區知識城,距離廣州市中心30多公里,這裏是廣州探索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地。知識城的名字本就指向科技創新的定位,成長於此的粵芯,則承擔着廣東省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角色。

從2006年到現在,粵芯半導體是中國大陸地區12英寸晶圓代工領域新晉者中唯一真正量產的企業,兵貴神速,對於粵芯速度,李海明多次提及“天時地利人和”,他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粵芯啓動的一個背景,是廣州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缺乏芯片製造。從廣州到國家,對於集成電路的需要是非常大,但是國內的這個芯片製造國產真正執行的比例非常的低,不到20%,因此政策層面也對企業大力支持。”

另一方面,物聯網、人工智能、5G、汽車電子等芯片需求持續增長,也是粵芯成立的重要因素。“專家分析,到2025年,國內的模擬芯片跟分立器件需求量和國內製造產能中間,還有超過每個月50萬片8英寸晶圓以上的缺口,這意味着,今天就算這幾年中多蓋10個粵芯,我們都還沒辦法滿足缺口。”李海明談道。

同時非常關鍵的是,近兩年缺芯的大環境下,粵芯抓住了增長機遇。一方面,這一波產能不足中最緊缺的是成熟製程的芯片,而非先進製程的最高端芯片,從技術層面看國內有機會後來居上,李海明告訴記者:“國內來講,做模擬芯片以及分立器件市場的應用多,所以粵芯有辦法能夠非常貼近市場的需求,這是我們在這個細分領域上所看到的優勢。”

另一方面,粵芯在選擇了細分賽道後,將12英寸產線引入到模擬芯片等產品中,進行差異化競爭,務實的策略也助力了粵芯的成長。當然,粵芯半導體的進一步壯大,仍面臨着競爭和挑戰,包括人才吸引、技術突破等等。

過去十多年來,國內芯片製造領域湧現出不少新興企業。根據芯謀研究統計,近年來中國新增超過20家半導體制造主體。但也要注意到,不少項目出現了爛尾情況,培育半導體需要專業與耐心,從區域招商引資來看,雖然資本跨城流動速度很快,但真正沉澱到產業上並不容易。目前,廣東省正在加碼戰略新興領域的投入,在半導體產業中,正以粵芯爲紐帶開啓新的故事。

切入模擬芯片 跨越量產關鍵期

《南財對話》:粵芯在大灣區平地而起,在半導體制造領域具有代表性,當時爲什麼選擇在廣州成立?

李海明:我們當時在國內看了好幾個地方,最後選擇廣州,一方面從廣州到東莞再到深圳,即廣深科技走廊,是國內做消費型電子產品開發以及芯片設計很重要的一個區域,而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等是國內做中小型家電,還有工業控制很重要的地方。在消費型電子、工業、家電之外,汽車電子的需求也在增長,廣州又是國內很重要的汽車城,所以落戶在廣州。

另一方面政府對我們有很大的支持,比如建設粵芯的時候採取的審批方式等,助力我們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從打樁然後到量產,創造了所謂的黃埔速度,廣州速度、粵芯速度。

隨後,在當地的產學研合作上,我們以粵芯爲首成立了廣州市半導體協會、廣東省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粵港澳大灣區的半導體產業聯盟,基於此,人才、產業合作渠道等都慢慢地在這三年多建立起來了。

《南財對話》:粵芯也是一家創業公司,在發展的歷程中有哪些關鍵的時間節點?如果說有一條創業生死線的話,粵芯是在哪個時刻跨越了這條生死線,來到快速發展的階段?

李海明:其實從我的角度來講,我覺得從無到有建起來的過程當中,每天都是挑戰,每天都是關鍵的時間點。如果講一個非常明確的跨越的節點,我覺得應該是粵芯能夠從第一期的建設開始,到第一期的設備進入,有辦法能夠滿產運營,這個關鍵的時間點就是在2020年的12月。

從去年12月開始,我們目前每個月都是滿產的情況。正是因爲滿產,我們纔有辦法能夠去持續地調試良率,同時隨着不斷的客戶訂單,讓我們能持續地投入設備,開發新的工藝平臺,這些都會對粵芯整體運營帶來更大的信心。

《南財對話》:目前公司的產品中,哪一個類別的營收最高,未來對於產品有哪些規劃?

李海明:我們還是以模擬芯片爲主,分立器件佔差不多1/6的產能。模擬芯片裏,包含混合信號芯片、圖像傳感器、電源IC、高壓相關等,未來我們還是會隨着市場的需求去做一些調整。粵芯初期的時候以分立器件跟圖像傳感器爲主,接下來我們會慢慢做到各個平臺的均衡。

我們的產能一期加二期接近40000片/月,粵芯接下來會更着重於提升自有產能和市場佔有率。而且更重要的是真的能夠爲粵港澳大灣區的模擬芯片以及分立器件的生產,提供在地芯片的製造,提高我們相關芯片本地化的比例,這是我們的目標。

《南財對話》:一開始粵芯使用12英寸的產線來做原先8英寸的產品,在業內也受到一些爭議,現在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正確的,決策的背後有哪些考量?

李海明:國內一直以來都是以數字芯片,以存儲芯片爲主,因爲它們的確引領了半導體的發展,不管是在技術上還是產能擴充上,都在不斷驅動着半導體往前走。但是在半導體技術不斷往前滾動的過程當中,新興的應用電子產品數量在增加,其中就產生了新的需求,比如能源管理如何智能化、如何更節能、怎麼樣做到綠能能源、電量如何更好地管理……這些都需要依靠模擬芯片,所以它的需求量絕對會是不斷增加。

所以現在看來粵芯的確是做了一個很對的選擇,因爲我們當時已經看到8英寸產線的電源管理芯片和驅動芯片等產能不足的問題會越來越大。我們唯有跳出這一步,領先着國內,把12英寸直接引入這些模擬芯片和分立器件這方面的製造中,來形成競爭力。

《南財對話》:在行業競爭上,國內企業和國際大廠還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新興的企業如何走出自己的差異化路線?

李海明: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技術和經驗,落後於歐美等區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在產業鏈的一些特定細分領域裏面,開始做一些突破,比如設備原材料、芯片設計、EDA軟件等。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有很大的市場,而且我們在組裝、應用開發、終端方案、執行開發上都有優勢。怎麼樣能夠藉由這些在地的優勢,去做一些差異化的產品定位,結合國內的新興市場應用都值得探討,逐步找到中國特色。

缺芯、漲價仍將持續

《南財對話》: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公司參與到晶圓代工的領域當中,但是產能不足的問題還是非常嚴重,目前產能缺口有多大,緊缺程度如何?

李海明:以粵芯來看,我們的客戶對於產能需求其實遠高於粵芯現在可以提供的。市面上各種電子產品應用還在不斷擴張,建設產能的速度比不上需求的增長,半導體整個產業鏈都在享受着新興應用市場的蓬勃發展紅利。宅經濟遠程的溝通、各式各樣家用、個人用電子產品數量的增加,還有現在汽車各種應用需求都在增加。

《南財對話》:產能持續不足的情況下,下半年晶圓是不是還會繼續漲價?目前行業內漲價的合理的區間是在哪個範圍?預測產能緊張的問題會持續到合適?

李海明:業界是有一套標準的,根據不同的應用,有些漲得多一點,甚至高達60%~70%,有些漲得少一點,10%~20%,粵芯和友商差不多在同樣範圍之內。現在看到,整體缺貨的情況其實是很難緩解的,在接下來這兩三年之內應該是還是會持續。

《南財對話》:具體來說,現在的缺口有多大?

李海明:目前國內很多的晶圓廠還是在建設當中,儘管國內在擴建,但是根據芯謀諮詢數據,到2023年,國產模擬芯片需求缺口爲43萬片/月,國產分立器件的缺口爲87萬片/月,這是一個很大的缺口,也意味着就算這幾年當中多蓋10個粵芯,我們都還沒辦法把這個缺口給滿足。

《南財對話》:不少報告指出電源IC、驅動IC、MCU產品短缺最嚴重,其中的一些品類是否有緩解的現象?

李海明:它們有一個共通性,就是生產基本都是在既有的8英寸生產線上,現在在8寸線上面所遇到的擴產問題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爲很多8英寸的設備都是老設備,買不到了。你要完成一整條8英寸寸線建設,然後完成數倍的擴產很難做到,所以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像粵芯這樣,把所謂傳統的成熟工藝從原本的8英寸線轉到12英寸線,去擴展產能、提升產品製造的可靠度和良率,同時還能夠降低成本去滿足市場上新興應用帶來的需求暴增。

粵芯的建設速度已經很快了,差不多都需要三年的時間,隨着未來兩三年產線慢慢不斷地增加,纔有辦法來緩解,中間有一個時間差。在這個過程當中,緊張的狀況,會是我們應該要熟悉的一個常態。最緊張的還是成熟製程的產品,粵芯其實剛好抓住了這個節點,獲得了非常快速的發展。

《南財對話》:近年來國內生產線不斷增加,人才流動、相互挖角現象也越來越多,粵芯怎麼看待人才的挑戰?

李海明:人才問題大概是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所遇到的最大挑戰,國內的半導體界人才缺口約爲30萬人。人才絕對不是一蹴可及的,人才的培育、招聘、適當流動,基本上需要三五年、甚至10年以上的發展,纔有辦法建構起一個體系。

不只是晶圓廠,包括芯片設計公司,大家都有需要各種跨產業鏈的有經驗的人才,所以的確會有所謂的人才跨平臺的流動以及人才短缺,我們必須要想辦法能夠藉由社招、校招,讓更多的人知道半導體,知道如何在半導體產業裏真正地學習,且發揮一技之長。

現在政府也看到了半導體產業的人才需求,所以把微電子相關的一些學科定位成一類學科,在接下來的三五年之內,應該能夠看到大批量培育的半導體相關的人才。那之後,我預期的是在國內不同的區域之間、以及產業鏈不同的上下游之間的合理的人才流動,而不要只偏重或者是限制在某一個層級、單方向的發展。更開放自由的一個交流,才能促進產業健康化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