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粉絲控評難消失?從控評的邏輯說起

一場針對飯圈的前所未有的整治運動正在進行中。以前被視爲“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飯圈結界總算被攻破,飯圈諸多亂象得以遏制,各方面都有所收縮,除了粉絲控評似乎仍在我行我素。

在最讓人反感的飯圈行爲裏,粉絲控評一定是榜上有名。它看似只與飯圈有關,實際上與每個上網的人有關。就目前來看,控評仍未絕跡。剷除控評,就得釐清控評的邏輯。

控評影響互聯網生態

簡單地說,控評就是粉絲“控制”評論。通過粉絲有組織、有紀律、有規模的集體行動,發出對明星有利的評論,並對有利的評論進行大量點贊和回覆,使其成爲熱評,讓點開評論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對負面評論進行“降溫”或舉報,避免其出現在評論前排。從而引導評論畫風和輿論走向。

控評講究的不僅是人海戰術,還得速度快、節奏猛、行動統一。控評背後都有着組織嚴密、運行有序的粉絲後援會。後援會裏有宣傳組、打投組、新聞組、活動組,各司其職、勤勉努力。一旦它運轉起來,有條不紊,效率驚人,完全不遜色於業內一流的公關公司。

一開始粉絲控評的區域侷限於愛豆(idol的俗稱,即“偶像”)的個人微博,後來逐漸向公共空間蔓延,無論是微博大V還是網友的個人賬號,只要提及明星的大名,粉絲就會聞風趕來,搶佔評論高地。如果你是表揚明星,就會有烏泱泱的粉絲到你微博底下留言,感激你對他家愛豆的喜歡,歡迎你入坑,告訴你他家愛豆有多麼寶藏,夾帶各種安利;與之相對的,如果你微博批評他家愛豆一句,各種污言穢語也會湧向評論區和微博私信,想法設法讓你“閉嘴”。

如果是曝出關於愛豆的負面新聞,甚至上了熱搜,粉絲同樣有辦法掩人耳目。他們會湧入該熱搜詞條底下,鋪天蓋地宣傳他家愛豆做了哪些公益、登上哪些主流媒體,以正面消息流掩蓋那些負面信息;並凸顯出他家愛豆是個“正能量”青年,以此佐證關於他的醜聞是空穴來風,或者根本就不是他家愛豆的責任。不知道事情原委的網友點開該熱搜詞條,壓根察覺不出這是個“醜聞”,因爲事件本身以及真實的評論已經被控評湮沒。

控評的泛濫,也滋生了無數大大小小類似於寄生蟲的營銷號。時常在微博衝浪的人會發現,幾大文娛賬號底下經常會有幾個熟悉的面孔第一時間留言。這些賬號有一些共同點:頭像是帥哥或美女的剪影,賬號加了金V,微博粉絲幾十萬上百萬,點開微博都是私信投稿互動或者一些小廣告……這類營銷號的生存策略是:在文娛大V評論區刷存在感,慢慢刷成評論區的“意見領袖”。讓人不可忍受的不是它們的“寄生”,而是它們爲了第一時間搶佔評論區的首頁位置並吸引網友點贊,各種自導自演(給自己的評論回覆評論)、煽風點火、製造撕裂。

這是控評惹人生厭的根本所在:它敗壞整個評論生態,本來是屬於衆人的、可以有各種觀點碰撞的評論區,最後成爲粉絲的大型尬吹現場、營銷號的低級表演舞臺,網友很難翻到來自普通路人的真實意見,也紛紛失去表達的興趣。

粉絲控評不僅荼毒微博空間,當豆瓣評分成爲影視劇口碑很關鍵的參照指標後,控評也席捲豆瓣。只要是愛豆出演的作品剛上映或開播,粉絲就齊刷刷在豆瓣上打出四星、五星,全方位地瞎吹,吞沒那些來自路人的真實評論,讓豆瓣的評論體系面臨嚴峻挑戰。

在摸透豆瓣老號權重更高的反水軍機制後,不少粉絲開始在豆瓣上“養號”以提高賬號權重。此前有圖書編輯在豆瓣發文控訴某頂流粉絲在豆瓣養號,造成其編輯的《記憶記憶》圖書頁面注水短評成災。《記憶記憶》一書篇幅長達23萬字,光註釋就有200多個,這樣一部並不易讀的長篇小書,卻在一天之內多出了上百條標註“讀過”的點評,其中大部分來自某頂流的粉絲。同時受到衝擊的還有《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經典名著。

粉絲控評可以說是簡體中文互聯網最讓人反感的現象之一了。它看似只是飯圈的行爲,卻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只要我們還要上網,就有可能遭遇控評的干擾。

從法律層面看,控評就是一種違法行爲。官方曾明確回應稱:“控評”涉嫌違反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可提交充足證據材料,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舉報。現在的難點是,法律執行上有諸多難點,實踐上可能性太小了。這既需要平臺從技術層面不斷提升反控評、反水軍手段,更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的宏觀調控,讓對控評的治理更具可操作性。

製造“排面”

控評是爲了給偶像製造“排面”,讓數據顯得好看,這是衆所周知的。比如某個主流媒體的微博同時提到幾個流量明星的名字,評論區就成爲幾個明星的人氣戰場,首頁誰的評論最靠前、最多,其實也是在向外界宣告:誰的人氣纔是第一。

“排面”意味着流量,而流量意味着資源,流量越大,就能接更多的代言,拿更高的片酬,有更多的戲約,擁有更高的人氣。

“流量至上”“唯流量是從”,是這幾年娛樂圈最突出也最刺眼的現象之一。控評的“排面”,成爲流量高低的一種直觀表現,明星一方盯得很緊,粉絲後援會裏的控評組也從不敢鬆懈。

粉絲由此滋生出一種“數據達爾文主義”的思維。只要愛豆數據漂亮,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就算誇大宣傳或造假宣傳也無所謂。粉絲的控評說辭,幾乎都是在“尬吹”和“尬誇”,動不動就“絕了”“xxx啊啊啊”“表白xx”。有時也會列出愛豆的實績,諸如多短時間內登上幾大刊、拿到多少大牌代言——畢竟沒有本職工作的實績,能吹的就只有這些。

更誇張的造假,體現在流量明星微博的轉贊數據上。時下只要你點開任何一個流量的微博,轉發量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所謂的“數據組”,這些數據都是粉絲小號掄博掄出來的,或者第三方公司刷出來的。此前某頂流的微博轉發量破億,被媒體曝光大部分轉發是數據公司刷的,涉案App不到一年時間非法獲利近800萬元。微博隨後將轉發量的極限值體現爲“100萬+”。但目前任何頂流的每一條“100萬+”轉發量的微博,可以說無一例外都是粉絲數據組刷出來的,真實的轉發人數也許就幾千人。

本質上說,頂流微博的轉贊評就是一種“造假”,它所製造的“排面”,其實就是一個“楚門的世界”。但就像電影裏揭示的那樣,哪怕參與者都知道這一切是假的,也不願意從中“醒來”,因爲他們從造假中有利可圖、各取所需。

之於愛豆本人來說,造假的流量是他們的立身之本,流量是他們的“門面”,是圈錢利器;之於製作方來說,哪怕是造假的流量,也能幫助影視作品博取更多的關注,拿到一個漂亮的播放數據;對於品牌方來說,造假的流量給足了品牌方面子,不會讓營銷顯得打了水漂;之於粉絲來說,造假無所謂,關鍵是他們在造假造星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主導感和控制力……

這一次飯圈整治,花大力氣解決的一大問題就是“流量至上”“唯流量是從”。只有視頻網站、製作方和廣大觀衆,敢於拆穿“楚門的世界”,斬斷流量與金錢、名聲和資源的轉換機制,才能根本上破除藝人和粉絲的流量迷思。造假的流量再華麗,也不能帶來任何益處,藝人和粉絲纔有可能不在這種面子工程上“內卷”。

除此,還應該通過技術手段和法治手段,加大對虛假“排面”的打壓力度。例如微博的技術手段不難監測出哪些數據是刷的、哪些又是營銷號,如果平臺花大力氣整治,控評之風一定會有所收斂。不少數據造假都是通過第三方公司操作,這就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執法部門若違法必究,以身試法的人自然就少了。

反黑的邏輯

但控評不僅僅是爲了“排面”。在與幾個飯圈粉絲進行深入交談後,不難發現粉絲控評的另一個主要出發點,是爲了“反黑”。

“反黑”是一種反擊的行爲,它首先意味着有人在故意“黑”某明星,在故意攻擊明星,惡評、謠言和誹謗是黑子的武器。粉絲認爲黑子是以語言爲棍棒,揮向自己的愛豆。

一般來說,針對藝人的差評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就事論事的路人差評。這是評論的權利和自由,不容粉絲干涉。但有些粉絲的確有被迫害妄想症,只要是差評都會被視爲是黑子。路人差評可能不好聽,但忠言逆耳、兼聽則明。讓愛豆活在好評的同溫層裏,閉目塞聽、盲目自大,纔是對他的傷害。吳亦凡就是典型例子。在他出事之前,因爲有粉絲的控評,很難看到關於他業務能力的差評,吳亦凡也自以爲很牛逼,各種胡作非爲,最終自食惡果。

第二種是真假莫辨的人身攻擊。從網傳的關於明星的負面新聞裏提煉出關鍵詞,引導輿論認爲該明星私德不彰、品行有虧、號召力太差、風評不佳等,讓公衆對明星形成不好的印象,不就作品評作品,而是以所謂的“人品”評作品。這類捕風捉影的黑評,在豆瓣小組、兔區等論壇頗爲常見。

第三種是披皮黑。所謂“披皮黑”,即表面上裝作是藝人的粉絲,但他實際上是藝人的黑子。之後他頂着該藝人粉絲的名義,在網絡上興風作浪、發出種種出格言論,之後將這些出格言論的截圖有意地大面積散播,聯合營銷號造勢,讓網友以爲該藝人的粉絲素質低下、癲狂狹隘,引導官媒對此展開批評,由此反推出“藝人失格”的結論,給該藝人的發展製造阻礙。披皮黑帶有很強大的隱蔽性、迷惑性和誤導性,對藝人和藝人粉絲的傷害極大。

第四種是上綱上線,以大字報的形式對明星的立場、傾向等進行曲解、誇大、抹黑,或者以“內幕”“爆料”等名義進行不恰當的關聯。這對明星來說就已經是一種公關危機。

就比如某頂流的新劇經歷正常的調檔,不少營銷號就引導做出聯想:是因爲該頂流即將被“整頓”。即便電視臺、視頻網站包括頂流本人都出面澄清了,但這種聯想還是讓很多黑粉或路人感到“興奮”,他們看熱鬧不嫌事大,以爲自己又要“參與歷史”了。假設真的是正常調檔,但這種聯想足以讓明星和粉絲心慌,也會讓一些準備展開合作的品牌方產生觀望心理,謠言的震懾力至此。

作爲公衆人物,明星在大是大非上立場不容有偏。只是,沒有表態不代表就是“三觀不正”,就事論事的不同意見不代表“屁股歪了”。但不少黑粉“就像互聯網的禿鷲一樣,飢渴地尋找着屍體”,他們樂於參與對“壞人”的揭發、批鬥,以爲自己參加了一場正義的派對,欣喜、狂熱、樂此不疲、勝券在握、幸災樂禍;他們樂於把事情搞大,如此就能夠藉助外力之手“剷除”自己不喜歡的明星。

上綱上線的指控相當可怕。因爲一旦涉及所謂的立場問題,它就很容易演變成一場網絡行動。粉絲最畏懼的是:黑子濫用政府的“舉報”渠道,比如會號召粉絲集體向文娛管理機構舉報和投訴,企圖通過公權力的力量消滅“異己”。事實上,濫用舉報根本不會得逞,但這種濫用本身不僅傷害了公權力,同時也形成一種風聲鶴唳的氛圍。此時就需要愛豆和粉絲自證清白。如果可以“自證”,那就僥倖躲過風波,雖然免不了日後仍有人仍揪着不放。

資深的飯圈粉絲告訴我:粉絲並非不知道控評招人煩,但有時控評又不得不做。三人成虎,粉絲不去擠佔輿論空間,不控評來“自衛”,就給黑子留下抹黑的空間,黑子就可以肆意用謠言的棍棒打其他藝人。

只要黑子存在,只要抹黑有得逞的可能,粉絲的控評就很難消失,這時控評反而起到了類似於“闢謠”的功能。讓控評“用魔法去打敗魔法”,當然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應當思忖的是:如何避免抹黑成爲可能?如果抹黑失效,粉絲自然不必陷入零和博弈中,非控評不可。

一方面,對公衆人物的品德提出更高的要求,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對於所謂“失德藝人”的定義應該更明確;包括懲戒措施,比如什麼行爲行業抵制多少年,都應該更爲清晰、有章可循;而不是“一刀切”,或者讓輿論充當“審判官”,跟着輿情做審判。一旦放縱輿論的審判功能,輿論就可能被利用。就像孔飛力所描述的:“這是扔在大街上的上了膛的武器,每個人——無論惡棍或良善——都可以取而用之……對害怕受到迫害的人,它提供了一塊盾牌;對想得到好處的人,它提供了獎賞;對妒嫉者,它是一種補償;對惡棍,它是一種力量;對虐待狂,它則是一種樂趣。”

既要重視民意的流向,卻也需要理智客觀的引導。在羣情激憤之時,一些主流媒體和文娛管理機構更應保持冷靜、審慎發言,避免迎合輿論,給飯圈產生錯誤的暗示——認爲只要將官方機構牽扯其中,就能更輕易地抹殺一個人。目前一些黑粉深諳此道。此前微博發公告稱,部分粉絲號惡意組織粉絲到媒體評論區等公共空間刷量控評,將公共空間當成放大矛盾的“社交場”。對此,我們應保持高度警惕,要避免正常的舉報機制、官媒的正常評論淪爲飯圈剷除不同意見的工具,杜絕飯圈以“愛國”等正面名義行網絡暴力、黨同伐異之實。

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對飯圈賬號的管理與懲戒,對於煽動對立、挑起矛盾、製造衝突的賬號進行禁言、封號等處理,如若涉及其他違法犯罪行爲也要予以嚴懲。這就需要平臺切實履行責任,對於這類賬號要及時出手,這是平臺營造友好與寬容氛圍的必須,也是平臺長遠發展的必須。筆者身邊不少朋友紛紛退出微博,就在於微博的風氣愈發“不寬容”,這難道就是微博想要的結果嗎?

不久前,@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聯合14家平臺共同發起《構建清朗網絡文化生態自律公約》,其中明確提到,對發佈“以挑起事端或曲解原發內容本意等方式,激化矛盾、挑動不同粉絲羣體相互攻擊或惡意攻擊持有不同意見的個人和組織的”“煽動或組織明星粉絲擾亂正常社會秩序的,如濫用政府舉報渠道”等內容的賬號,進行“限流、禁言、清理”等處理。這個自律公約的出臺,非常及時。我們只能由衷期待,平臺能夠嚴格自律、說到做到。

無論何種形式的控評,都是對正常輿論生態的干預,是對普通網友權利的一種侵犯,不值得被認可。但“合理懲戒”的邊界到底在哪裏,值得人們更多省思。放任黑子的胡作非爲,引發的粉絲控評亂象還算輕微的,其對言論生態和輿論氛圍的破壞將會更深遠。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