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I哲學②|人形機器人爲何爭議大?人工智能的突破難在哪? 

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迅猛,強烈衝擊並深刻變革人類既有的生活模式。從已經廣泛應用的算法大數據、人臉識別,到仍在鑽研發展的人形機器人、刷掌支付,人類對於攀登科技的新高峯樂此不疲,但同時也對深度捲入人工智能的未來感到擔憂與懷疑。

機器深度學習後可能趕超人類智慧嗎?大數據帶我們走向的是“人工智能”,還是“人工智障”?本期澎湃問吧繼續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學十五講》作者徐英瑾,一起聊聊人工智能的現在與未來。

人工智能突破難點在哪

@柒星:

量子計算機會成爲人工智能的突破口嗎?

徐英瑾:

量子計算實際上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是在硬件層面上做出具有量子效應的計算機,由於硬件上不同於傳統馮諾依曼機,因此機器的造價將極爲驚人,很難大規模普及。第二種含義,是指在傳統計算機上模擬量子效應,相對來說造價較低。

但量子效應是否能實現人工智能實際上是需要全面考量的問題。量子計算在執行某些任務時比傳統計算機效率更高,但問題是怎樣才能使其變成在通用機上也可普遍編程,這需要一般性的理論來證實。儘管量子效應瀰漫在整個物理世界中,但人工智能機器的架橋理論目前非常難。即使是在人類智能的研究中,人類的物質構成基底是否有量子效應也仍待證實。此外怎樣從低層次一層層達到高層功能也是難題。正因爲架橋理論在人類領域尚未完成,因此在人工智能機器領域想要實現則更爲遙遠。

@披星戴月地喫哈密瓜:

自動駕駛是不是人工智能一直在研究的領域?人工智能突破難點到底在哪?

徐英瑾:

自動駕駛的民用領域比軍用領域更爲複雜,地面車輛的自動駕駛比航空器的自動駕駛更復雜。兩架飛機即使差了一公里也能知道提前避開。但在地面行駛時,不可能看到一輛大卡車距離一公里時就開始避讓,相反得在兩者相差幾米時做出迅速反應。正因爲地面駕駛需要在短時空區間裏做出迅速反應,因此對於技術細節的要求非常高。

更重要的是,自動駕駛技術所模擬的是人工智能本就不善模擬的一種能力,即人類駕駛員和汽車的操縱桿以及方向盤之間的身體感受。這就類似於模擬完全意義上的打乒乓球,甚至比模擬打乒乓球更難。因爲乒乓球的遊戲規則相對比較確定,因此機器人打乒乓球可以完成得不錯。而自動駕駛的環境中面臨非常複雜的駕駛環境,甚至會遭遇完全不遵循駕駛套路的情況,所以難度更高,需要很多基礎學科的突破。

@CHRIS:

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進入政治領域?比如行政指引甚至社會決策?

徐英瑾:

如果廣義的政治包括法律問題的話,中國已經有人工智能部分介入法律領域的情況。比如人工智能會通過比對全國數據庫來判斷法律的處理是否正當,目的是衡量法律裁決的公正性。但這種運用完全是工具性質的。

由於政治活動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活動,它的本質更偏向藝術,而不只是科學。對於政治活動中決策力度的把控,需要當事人根據當時環境中的諸多微妙因素進行感知,目前人工智能還做不到這一點。

人工智能會讓人類失業嗎

@一隻餃子OAQ:

機器一旦學會深度學習,其預判和學習結果往往比人類精準得多,這是否意味着人類可能大規模失業?

徐英瑾:

深度學習依賴於大量數據。有人擔心深度學習的推廣會讓人類失業,但實際上外部情況經常發生變化。即深度學習所依賴的數據總和往往是過時的數據。對於瞬息萬變的嶄新情況,人類能夠基於自己的靈光乍現進行迅速反應,而機器則不具備這種能力。只要人類保持自己的創造性,就不用擔心深度學習取代我們的工作。

@XYZ:

人工智能會在脫離人類監管的前提下有任何行爲嗎?理論上有這種可能性嗎?

徐英瑾:

人工智能在脫離人類監管的情況下自主產生行爲,這可能是真正意義上“智能”的標誌之一。我認爲這一點在原則上是可以實現的,只不過現在基於大數據和規則的人工智能暫時沒辦法實現。倘若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建立在一個重要的學術前提之上:即需要對人類的心智進行普遍化的建模,且這種建模必須能夠兼顧機器執行特徵。如果建模的成果無法存在,那麼具有自主性的人工智能研製就會失去其應有的藍圖。

@神田川:

以前也早已有各種機器人在投入使用,比如掃地機器人、商場引路機器人等,只不過不是人形。爲什麼馬斯克發明的人形機器人引發激烈討論?

徐英瑾:

人形機器人之所以引發關注,是因爲它的外觀能夠引發人類的心理投射,很易引起共情。人類對於任何人形物件產生共情,這是自然的心理傾向。但從純粹的技術角度上來看,不能認爲人型機器人就代表內部智慧更高級。類似於在電影《星球大戰》中,不做成人形的機器人可能具有很高的智慧,相反人形機器人本身的智慧與內部配置反而有可能非常低。

@ 澎湃網友e2aqyi:

如果說人類進化的底層邏輯是生存,未來人工智能技術迭代的底層邏輯會是什麼?如果是獲得資源不斷學習和發展,有一天會和人類生存相沖突嗎?

徐英瑾:

我認爲未來人工智能的真正底層邏輯仍然是生存,與人類的不同點在於它們有可能需要維持的是電量安全、記憶庫安全等。雖然人工智能是在另一個硅基生命體意義上的生存,但其抽象邏輯和人類相同。

那麼人工智能是否會和人類產生衝突呢?作爲硅基存在體,它們沒有對食物和水的需求,因此不會在這些方面和人類產生直接衝突。但或許會在能源問題上與人類相沖突,這種可能性無法被忽略。至於是否一定會產生衝突,又取決於人類技術能否爲全球提供足夠的能源、核聚變技術未來能否投入使用等。因此這是牽涉到衆多參數的巨型方程,當下很難預估未來情況如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