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發現象頻現。

上市373只新股,逾700家IPO企業排隊中……2021年前三季度IPO的成績單有了較爲清晰的輪廓。

根據Wind資訊數據,加上預計在9月30日上市的2只新股,今年前三季度A股市場預計共有373只新股上市,累計融資3768.41億元。這相較2020年同期的295只新股增加了26.44%,融資金額同比增加5.93%。其中,註冊制板塊新股數量預計共271只,佔同期全市場新股數量的72.65%。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新股破發現象頻現。截至9月29日收盤,371只已上市的新股中,已有35只跌破發行價,佔比9.43%。在業內看來,伴隨着註冊制下新股發行數量的增加,新股上市後的表現出現了一定分化,投資者應堅持基本面選股。

除了已上市的公司外,根據現有數據粗略計算,截至9月29日,A股市場累計有749家IPO公司處於排隊審覈狀態。

德勤預計,2021年中國內地新股發行將持續增長,科創板及創業板新股發行數量將繼續攀升,中小規模的製造和科技行業將會在發行數量上處於領先地位。

前三季度共373只新股上市

今年前三季度,上證主板有新股75只,融資1557.19億元,這主要因爲其間巨無霸中國電信、三峽能源上市,分別融資541.59億元、227.13億元,其餘新股融資規模均在百億元以下;深證主板有新股27只,融資187.85億元;科創板有新股126只,融資1153.07億元;創業板預計有新股145只,預計融資870.30億元。

也就是說,前三季度,滬市共有201只新股上市,累計融資2710.26億元;深市預計共有172只新股上市,預計累計融資1058.15億元。註冊制板塊新股數量預計共271只,佔同期全市場新股數量的72.65%;註冊制企業募資金額合計約2023.37億元,佔同期全市場新股募資的53.69%。

德勤預計,截至9月30日,預期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將會在全球證券交易所新股融資額排行榜中位列第三,緊隨其後的爲第四位的香港交易所和第五位的深圳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則因完成更多宗大型新股而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位。

根據2021版的申萬行業分類,373只新股主要集中於機械設備(59只)、電子(39只)、醫藥生物(38只)、基礎化工(32只)、電力設備(29只)等行業。根據德勤觀察,製造業新股數量的比例有所上升。

從新股上市後股價表現來看,目前已上市的371只新股中,上市以來上漲的有340只,其中186只新股漲幅超1倍,9月24日上市的力量鑽石上漲逾9倍,6月份上市的納微科技和7月份上市的讀客文化、科德數控均上漲逾8倍。

另有31只新股上市以來處於下跌狀態,這些股票主要來自於主板(16只)和創業板(13只),科創板僅有2只。具體來看,今年4月份上市的尤安設計下跌逾30%,四方新材、神農集團、山水比德、奧泰生物、太和水5只股票跌幅超過20%,另外還有匠心傢俱等16只跌幅超過10%。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9月29日收盤,371只已上市的新股中,已有35只股票跌破發行價,佔比9.43%。其中,達瑞電子最新收盤價較發行價下跌54%,縮水一半;四方新材、華綠生物、深圳瑞捷、德必集團、東瑞股份、尤安設計最新收盤價較發行價下跌逾30%;備受市場關注的中國電信A股也破發5.96%。

“市場風險偏好下行,新股破發現象頻現。”安信證券分析師在研報中稱,伴隨着註冊制下新股發行數量的增加,新股上市後的表現出現了一定分化,投資者應堅持基本面選股。對於發行價較高的公司,股價的門檻過高抬升了投資者門檻;對於市盈率較高的公司,過高的溢價成本,使公司喪失了短期投資價值。

逾700家IPO企業尚在排隊

除了已上市的公司外,處於審覈狀態的IPO公司情況也備受市場關注。

根據證監會網站披露的信息,截至9月23日,滬市主板有103家IPO公司排隊,其中2家中止審查;有64家公司的IPO申請在今年獲得受理。深市主板有94家IPO公司排隊,其中3家中止審查;有69家公司的IPO申請在今年獲得受理。

以此計算,截至9月23日,滬深兩市主板共有197家IPO公司排隊等待上市。另外,今年有24家IPO公司的審覈終止。

註冊制板塊中,截至9月29日,上交所受理科創板申報企業總計657家,其中12家處於已受理狀態,85家處於已問詢階段,16家收到了上市委會議結果,42家處於提交註冊階段,2家中止審覈。這意味着,目前科創板有157家IPO公司排隊審覈。另有67家公司的審覈終止。

同期,深交所受理創業板申報企業總計742家,其中20家處於已受理狀態,202家處於已問詢階段,62家處於上市委會議階段,53家處於提交註冊階段,58家中止。這意味着,目前創業板有395家IPO公司排隊審覈。另有112家的審覈終止。

由此可粗略計算,截至9月29日,A股市場累計有749家IPO公司處於排隊狀態。

今年以來,IPO市場的環境也在發生變化。2月,監管層多舉措嚴防IPO“突擊入股”;4月,證監會和上交所修訂規則,重申科創板“硬科技”屬性, 建立負面清單制度,明確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創新企業在科創板發行上市,禁止房地產和主要從事金融、投資類業務的企業在科創板發行上市;9月2日,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橫空出世,該所上市公司由創新層公司產生;9月17日,證監會發布《關於擴大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試點範圍的公告》,試點企業範圍從原來的7個行業擴大到14個行業。

“很多中資企業特別是較年青和小型的都對於在北京設立一所全新的證券交易所感到振奮,當它們還未能夠滿足其他資本市場的上市要求時,這個新的證券交易所將會爲它們創造更多融資及建立名聲的機遇。”德勤中國審計及鑑證合夥人胡科認爲,北交所將鼓勵更多較小型和中型創新企業在內地上市。

另外,隨着科創板及創業板的新股發行數量持續增長,德勤預計,2021年中國內地新股市場大部分新股將會來自這兩個市場;預計科創板將會有160~190只新股,融資約1700億~1900億元;創業板將有190~220只新股,融資1100億~1300億元;滬深主板可能會有130~150只新股上市,募集1900億~2100億元。同時,來自制造及科技業的中小型企業仍將繼續推動整體的新股數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