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結賬、無人機送貨,無店員便利店正出現在首爾街頭

來源:北京商報

北京地鐵便利店正快步向前跑。9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北京地鐵首家智能無人便利店試點在地鐵7號線歡樂谷景區站開業運營,爲北京地鐵與一輕控股合作開設。無人便利店的投入與普及一直飽受詬病,是否能適應地鐵商業更需要進一步考量。分析認爲,無人不應該是噱頭,能夠解決通勤人員的訴求才最爲關鍵。

地鐵7號線歡樂谷景區站無人便利店內有七大品類500多種產品。

無需掃碼直接支付

地鐵7號線歡樂谷景區站有了一家無人便利店。據瞭解,該店由北京地鐵與一輕控股兩家市屬國有企業聯合開設。

北京商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智能便利店名爲“京輕智能便利店”,門店面積大概10平方米,提供鮮食、乳品、水飲、紙品、美妝、麪包糕點、休閒零食等七大品類500多種產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創產品及北京地鐵特色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京輕智能便利店採用的是無感支付的方式。消費者可以通過掃描微信小程序或者支付寶掃臉的方式進入店內購物,購買完商品後可直接離開門店,系統將直接識別購買的商品金額,無需商品掃碼環節,微信、支付寶自動扣費。

“門店系統通過計算機視覺、智能貨架等結合的方式,可讓消費者實現無感支付,出錯概率非常小。日常僅需少量工作人員進行常規的補貨即可。”現場工作人員表示。

地鐵公司乘客需求調查報告顯示,超七成乘客對提升地鐵服務品質和出行體驗存在需求,增加便民服務設施、完善便利服務的需求較高,特別是對各種冷熱飲品、即食食品以及便當餐食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今年7月底,北京地鐵5號線和平里北街站、6號線青年路站、7號線菜市口站三處便利店試點開業運營,三家便利店能爲乘客提供餐食、方便食品與飲品等。

軟硬件投入佔大頭

無人便利店早在2016年便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其新穎、智能化等特點爲消費者帶來了更好的體驗。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無人便利店的自身侷限性也不斷顯現。高昂的開店成本也使得無人便利店處於“叫好不叫座”的尷尬處境之中。

無人便利店通過技術、設備省掉了一些人力成本,但隱性成本卻不可忽視,包括軟硬件投入、租金、人工、水電等。開設一家普通的智能便利店成本大概在40萬-50萬元左右,其中軟件、系統以及門禁、感應等智能設備是支出的大頭。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爲,其他場景的門店對店長依賴度較高。相比之下,地鐵便利店沒有一些現做的熟食和鮮食,門店商品品類相對固定,地鐵站中客流也相對平穩。所以,無人便利店會更加適合在地鐵場景。

“北京地鐵擁有衆多門店的資源,而一輕控股擁有無人零售技術和商品供應,雙方合作通過資源優勢互補,可以更好地控制、降低運營成本。”該業內人士分析稱,不過,雙方目前還在起步階段,這種模式能否成功並且大規模推廣還需繼續觀察。

提供便利是核心

2018年,北京市印發了《關於加強軌道交通場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的意見》,提出在軌道交通車站周邊打造微中心。軌道微中心是與軌道交通站點充分融合、互動,可達性高,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備場所感和識別性的城市地域空間。使市民在交通出行的同時能夠就近滿足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其中就提出軌道微中心範圍內商業、商務、公共服務、文化娛樂等公共功能用地面積佔比達到30%以上。

在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看來,在北京提出軌道微中心的背景下,北京地鐵開設便利店是未來的趨勢。主要是圍繞通勤的人口,給他們提供更方便的商品和服務。“北京車站數量非常多,尤其是一些換乘的車站中彙集着大量通勤人員。由於通勤時間較長,自然會有消費需求。”

陳立平同時指出,智能便利店的使用對中老年人甚至一些學生或許造成一定困難。地鐵裏的便利店關鍵是提供便利。無論是有人還是無人,便利店的根本在於便利,“沒有必要追求噱頭,解決通勤人員的需要纔是最重要的”。

北京商報記者 趙述評 趙馳/文並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