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手記丨 從農產品到商品之路,難在哪兒?

普通農產品怎麼走出大山,然後走進縣域、小鎮家庭的餐桌,成爲下沉消費市場一個高性價比產品,是基層農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江西尋烏獼猴桃種植的時間僅僅才六七年,掛果也就才三四年的時間,在當地的農業生態之中,它還算是很小的一個品類。但從市場需求、消費者角度來看,獼猴桃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大類消費品。

當地老果農向21世紀經濟表達記者展示,他測算自家的獼猴桃掛果,達到了21.5度的糖度,很好喫,但他很苦惱爲什麼這麼好喫的東西賣不出去?走不出大山?實際上,由於區域化品牌的概念還沒有打出去,銷路自然受阻。

“農產品的消費端,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新型水果足量敞開供應,種類十分豐富。但在縣城、鄉鎮的那些老百姓,很多根本都沒有喫過一些例如獼猴桃之類的水果。那怎麼樣通過我們的模式,讓這樣的區域品牌的產品,從大山裏面走出去,再走到比較下沉一點的消費者餐桌,這是一個品牌區域概念要去解決的問題。”當地農業相關政府工作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以獼猴桃種植爲例,其分類主要以獼猴桃成熟後果肉的顏色分類,大致分爲普通獼猴桃,紅心獼猴桃,以及黃金果獼猴桃。

目前,我國的獼猴桃產業仍處於成長期,隨着中國居民收入仍將穩定增長,對獼猴桃等高端水果的需求將持續上升,從行業市場現狀來看,中國的獼猴桃產業仍面臨產業鏈條不完善、品種選育落後、生產規劃不足、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行業仍有顯著的增長空間。

此外,國產獼猴桃主要滿足國內市場需要,而且主要是中低端市場,高端市場則基本上爲進口獼猴桃所佔據。

與佳沛等國外獼猴桃生產企業相比,我國獼猴桃種植企業規模小、品牌弱,市場集中度低,尚未形成地區性或全國性大品牌。同時,由於生產條件和管理水平的差異等及分散經營的模式,大部分地區的獼猴桃產經銷各環節嚴重脫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獼猴桃產品品質,並削弱了獼猴桃產品的品牌價值,制約了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下沉市場的挖掘和高端品牌化擴張之外,農產品的標準化仍然是最大的困境。

大家都說口感很好的水果,但它其實還不是一個商品,在農產品產地仍是農產品。真正把它變成商品,需要後端的標準化,包括種植技術的標準化。這個過程需要種植技術和整個供應鏈技術的提升,最後讓消費者拿到的纔是統一的商品。

農林牧副漁在傳統的投資領域往往不被歡迎,很大程度上也與其存貨難以盤算,受感染因素多以及標準化困難有關。

尋烏作爲一個經濟作物果種植的核心產地,當地留守的果農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很多人從最早種臍橙到現在種獼猴桃,最不擅長的事情就是用高效的方式解決這些果子的銷路問題。

儘管一小部分人開始通過微商等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對於絕大多數果農來說,怎麼幫助他們做自己擅長的種植,以及把他們不擅長的部分通過直供模式,以及政府、電商平臺的系列幫扶舉措真正做到助農,則是未來需要着力解決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