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數字品屢創天價,是人傻錢多還是數字世界的新秩序?

記者/司林威

10月11日,拍賣行蘇富比舉行了一場藝術拍賣會,香港導演王家衛首個電影 NFT 作品《花樣年華——剎那》以 428.4 萬港元價格成交,創下王家衛個人作品與亞洲電影 NFT 作品拍賣價格新高。

《花樣年華——剎那》是王家衛在 1999 年拍攝的經典電影《花樣年華》的未發行片段,來自香港影星張曼玉和梁朝偉拍攝的第一天。該 NFT 將僅發行 1 版,時長爲 1 分鐘 31 秒。

這場拍賣與半年前佳士得對加密藝術家Beeple的作品拍賣遙相呼應,都持續着NFT浪潮的傳播,並不斷將這個概念送入公衆眼中。不同的是,這一次蘇富比選擇的主角是東方玩家。

相比於國外NFT社區強調社交傳播與個人志趣表達,東方的NFT明顯走的是另一條道路——以文創IP爲核心的文化再傳播。

中外有別

縱觀2021年的世界,人們關於“NFT”熱潮的追捧似乎一致。但少有人注意到的是,中外關於NFT的發展節奏與其生態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王家衛的NFT電影作品拍賣與Beeple 的NFT作品拍賣恰好呈現出東西方文化內涵的不同。

首先NFT起源於加密世界,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算是“舶來品”。但在中文世界提起“NFT”,免不了先對其進行名詞解釋。不論是“非同質化通證”還是“不可替代性數字憑證”,中文翻譯的核心都是從其“數字確權”的功能出發。

而這一點與西方的社交傳播途徑是不同的,由於其“NFT”浪潮直接承接於加密社區的發展,大批NFT愛好者直接來自於加密藝術或加密貨幣社區。

玩家在接觸NFT領域之前,就對於賽博朋克、加密貨幣有着一定的好奇心。所以當NBA巨星庫裏將自己的推特賬號在換上“喪猴”系列NFT頭像後,其巨大的號召力使很多人開始跟風將自己的頭像換成“喪猴”NFT系列。甚至在近期的朋友圈中,你也會發現很多人的微信頭像變成了一隻“喪猴”或者“像素人”頭像。

中文語境中,“NFT”的核心功能是“數字確權”,這是因爲基於區塊鏈系統以太坊的EIP-721協議而誕生的“NFT”可以充當數字世界中的所有權憑證。但在國外,“NFT”浪潮和加密藝術、賽博朋克等概念是緊密相連的,這種差異性也使東西方NFT概念衍生的流行文化出現不同。

“迷因”NFT化

《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曾在信息演化理論中提出一個新的概念“Meme”,中文可譯爲“迷因”,它被視爲文化傳遞的基本單位,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爲方式等在文明中的傳播更替過程中的地位,與基因在生物繁衍更替及進化的過程中相類似。 中文語境裏的“熱詞”、“梗”就是迷因的一個體現。

而在國內的NFT生態中,所呈現的場景正是“迷因”NFT化趨勢,不管是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還是螞蟻鏈與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的“飛天”系列NFT,都是先有文化迷因,再結合NFT的玩法。

具體來說,這種趨勢是將“NFT”視爲一種技術工具,幫助現有的文化迷因進行傳播。

騰訊推出的NFT交易平臺“幻核”爲例,其首期NFT爲《十三邀》,這是許知遠主理的一檔訪談類節目,已經推出了五季,其本質是視頻節目,但也衍生有書籍等其它呈現形式。“幻核”通過獲得《十三邀》的授權,基於其文創IP衍生出新的黑膠音頻NFT。但到了第二期,幻核推出的文化IP就換成了“五十六個中華民族”,這個名爲《萬華鏡》系列的NFT是青年藝術家周方圓創作的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印象動畫作品,不變的的是其NFT技術與形式。

而支付寶推出的歐洲盃最佳射手NFT本質也是“文化IP”+“NFT形式”組合,這種“迷因”NFT化所衍生的生態呈現出如下特點,其主要角色是IP授權方,也就是現有或過去的文化“迷因”以及相應的版權所有者,而平臺方則扮演爲其提供NFT形式的賦能者,最典型代表就是國內的BAT大廠,最後就是購買其NFT的玩家,即NFT收藏者。

“NFT”迷因化

而在國外的NFT浪潮中,呈現出另一種生態——“NFT”迷因化。即NFT本身就能引起一種潮流文化,如17年就流行的“加密貓”,今年大火的“加密朋克”,還有庫裏都被吸引的的“喪猴”系列,當一位創作者或工作室想出了新創意,並利用區塊鏈智能合約創作出一個NFT系列,上鍊完成後,社區中開始陸續有人注意,一旦引爆社區,這個系列就有機會成爲新潮流。

當然這種模式並非無文化基礎,其創作時表達的內容和引用的技術本質都有潛在的迷因的表達,並非每個NFT系列都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但利用社交媒體作爲傳播的主要場地,它所覆蓋的範圍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它的傳播本身都會變成文化的一部分。

當然,這兩種生態只是不同文化與NFT產生碰撞融合後的產物,不分優劣,都存在各自的侷限。

如國外流行的很多NFT系列山寨成本極低,例如當黑底白字的“Loot”系列火爆後,其山寨品層出不成。包括“喪猴”系列是否抄襲“加密朋克”系列,都是存在爭議的話題。其本質原因是知識產權領域在新領域的界定還未成熟,而國內主流的文創IP授權形式在該方面就具有一定優勢,可在一定程度避免版權方面的糾紛。

但國外的主流玩法能帶來更高的社區創造力和文化活力,其生態的核心是社區而不是文化IP,一個有生命力的社區會誕生的各種各樣的新迷因和新玩法,加密藝術家Beeple只是第一位叩開世界大門的NFT藝術家,僅半年過去,後續的頭像類NFTNFT遊戲甚至到近期的NFT碎片化等新概念已和年初完全不同,這種進化速度令人驚歎無比。

NFT故事的纔剛開始,誰又能判定東西方NFT的未來發展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