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師大召開英語教改研討會,倡導英語教學以能力培養爲驅動 

未來的英語教育應該是什麼樣?

10月16日,由上海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協辦的“‘雙減’政策下上海基礎教育英語教學改革新挑戰與新機遇研討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召開。

中國義務教育階段“雙減”政策和上海市中小學課程計劃的執行,引發了國內外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上海師範大學英語師範專業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上海市屬唯一以“英語師範”冠名的專業,當日,學校與上海市125家教育實習基地學校聯合,共同在研討會上探索“雙減”政策的落實以及英語教學和人才培養改革。

主旨發言階段,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上海分會會長、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陸建非教授做了題爲“準確辨證地看待和實施‘雙減’政策下的英語教學改革”的主旨發言。

陸建非認爲,學習英語並非是熟識一套外語語言知識,而是練就一種外語能力,以期實現順暢、得體、愉悅、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他提到,改革開放以來,英語普及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覷。擁抱地球,且不失民族特色地融入世界,需要外語的助力。

“母語和母文化的退化是‘世界現象’,不能只怪英語。我們決不能把學習母語和學習外語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淡化學習外語的功利性,運用母語‘習得’的規律,不斷創設各種場景和方式,這是英語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而且必然是長期的艱辛探索和科學實踐。”陸建非說。

本次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就英語學科發展和英語師範人才培養形成了三點共識:

第一,上海市人才需求和培養必須符合上海市城市發展定位,“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建設上海市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掌握英語等國際交流通用語言是國際文化大都市人才的基本能力之一;

第二,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英語師範人才培養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的培養應放在首位,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是當代英語教育的目標之一;

第三,“雙減”政策旨在扭轉應試教育,消除資本運作對教育的控制,英語教學應以能力培養爲驅動,與之相應的考覈方式、教學內容和方法、作業內容和形式都須改變,課堂也應隨之發生轉型,課內外英語學習的內容和方式將更加豐富和多樣化,英語師範人才應具有更多的跨學科知識和多種才能和才藝。

總體而言,專家學者認爲,在人工智能時代,高質量英語人才和多語種外語人才仍是國家發展的剛需,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人盡其才,既是當代社會對英語教育和英語師範人才培養的呼喚和期盼,也是對所有學科和人才培養的呼喚和期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