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立法、講理論、講實操,《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全市巡迴宣講近日在海淀區正式啓動。學者專家與一線幹部組成的宣講團,對政策法規進行了詳細專業的解讀,用實踐案例爲具體工作出謀劃策。接下來,市級宣講團隊還將走進其他15區,各區也將組織開展全員培訓,紮實推動《條例》入腦入心。

接訴即辦是首都落實“以人民爲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是撬動基層治理的一場深刻變革。“接訴”提供了廣大市民直接找政府、快速表達訴求;“即辦”則明確了不同治理主體聞風而動、有求必應的責任。2019年以來,12345市民服務熱線累計受理羣衆來電3000萬件,訴求解決率從53%提升到86%,滿意率從65%提升到92%。可以說,以接訴即辦爲治理抓手,大大提高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效率,架起了政府與市民之間的“連心橋”。如今,《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出臺,種種機制創新亮點以立法形式固化下來。於政府職能部門而言,自此接訴即辦已不是“向前一步”,而是一種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全市上下也需要對接訴即辦進行認真總結、深入思考,讓制度力量充分化作治理效能。

宣講與培訓是普及政策法規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認識、凝聚共識的重要舉措。在筆者看來,藉由這樣的契機,我們首先要講清楚接訴即辦的革命性所在。近年來,隨着“繡花”理念不斷付諸實踐,城市“面兒”上的問題基本解決了,治理的薄弱處多在“裏子”之中,在多元多樣的民生訴求之中。大量問題看似瑣碎,卻直接關係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影響着整座城市的文明和諧程度。難點在基層,重點在一線,治理資源下沉成爲一種必然趨勢。接訴即辦契合了這種變化,不僅將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從政府“端菜”轉向羣衆“點菜”,還優化了流程——由市級層面直接接單,再一竿子插到基層部門,既確保了監督效力,也形成了實踐閉環。應運而生的《條例》,體現了接訴即辦工作的本質規律,建立起了全鏈條的制度規範,確保羣衆“說話有人聽、困難有人幫、事情辦得快”成爲常態。深刻體會接訴即辦帶來的治理之變、《條例》落地帶來的制度之變,這是抓好落實的大前提。

《條例》生命力在於實施,認可度源自管用。這個意義上,宣講與培訓既要保證法理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又要兼顧解讀的生動性和可操作性。從趨勢來看,隨着時間的推移,“訴”的數量或將慢慢下降,但“辦”的難度反而會與日俱增,未來的治理課題將普遍帶有綜合性特點:有的是權責混雜難題,如一段積水路可能分屬兩個轄區,涉及多片市政管網;有的是歷史遺留頑症,如很多老舊小區涉及的多個產權單位,其中一部分早已關停並轉,遇事找不到責任人;有的是隨着城市發展衍生出的新問題,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不斷上升,充電樁卻供不應求……這些問題往往不能一事一議,做不到一辦就成,求解的過程就是深化改革、啃硬骨頭的過程。《條例》提供瞭解題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而宣講團帶着經驗來,聽衆們帶着問題去,在交流互動中精準把握精神內核,課堂也將變成一個求解問題、碰撞智慧的大平臺。

從三人值守的“市長電話”到全民倚重的“民心熱線”,接訴即辦的成長經歷就是一個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制度的過程。法治化的新階段,是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契機。對相關職能部門和廣大黨員幹部來說,接就要接到底,幹就要幹到位,在實踐中檢驗對《條例》的認識水平,而身處不同戰線、面臨不同課題,也一定會發現新問題、總結出新經驗,進一步推動優化接訴即辦機制。建設和管理好城市,很大程度上關係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北京作爲首都,有責任也有義務爲探索更有效的城市治理貢獻更多“北京經驗”、拿出更多“北京方案”。接訴即辦讓我們找到了破題方向,在此基礎上我們正朝着“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等層次邁進,真正建立減少問題產生的體制機制基礎。“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在實際行動中體悟思想,以思想指導具體工作,城市治理的腳步會在良性循環中走得更穩,羣衆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幸福。

“說不累是假的,但幹着幹着,心態變了觀念也變了,爲羣衆服務,其實就該像現在這麼幹。”誠如基層幹部所言,接訴即辦是一場治理革命,也是一種精神洗禮。廣大黨員幹部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不斷提升對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的響應率、解決率、滿意率,也將在攻堅克難中獲得巨大的職業榮譽感,讓全市上下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幹在一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