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成才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員

我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儲成才。今天我給大家講的是《找回丟失的基因 開啓新的綠色革命》。

什麼是綠色革命呢?我們講綠色往往都和生態連到一起。但是在農業生產上,我們講綠色革命通常是指什麼?是指一項革命性的技術,而導致的農作物產量的大幅度提升。

上個世紀50年代、60年代,那時候我們種植水稻是這個樣子的,基本上就是高稈。但是這種高稈水稻有個什麼缺點呢?當施肥的時候特別容易倒伏,倒伏就導致減產。

1956年,我們國家華南農學院的黃耀祥先生,就用廣西的一個農家品種矮子佔,和高稈的水稻品種去雜交,培育了第一個矮稈品種叫廣場矮。十年之後的1966年,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所,同樣用我國臺省的一個農家種低腳烏尖,和高稈水稻品種雜交,培育了第一個半矮稈品種叫IR8。這個矮稈品種和半矮稈品種的培育和推廣,使亞洲的水稻產量獲得大幅度提升。

上世紀50年代,我們國家的水稻畝產大概是164公斤,但是到70年代初,我們國家水稻產量就已經到238公斤,單產提高了45%,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第一次水稻綠色革命。爲什麼高稈變矮稈,水稻產量會有大幅度提升呢?從遺傳上講,實際上高稈變矮稈,就是一個基因的突變叫Sd1。矮稈水稻由於它對肥料不是特別敏感,也就是說:你施肥,它不至於倒伏,所以這時候施肥,產量就會提高。

結果我們看:上世紀綠色革命以前,1958年~1963年,我們平均每施一公斤純氮,能夠增產15~20公斤的稻穀;但是到80年代,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每施一公斤純氮,就增產9.1公斤稻穀;然而現在,我們每施一公斤純氮 大概增產5公斤。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因爲矮稈品種對氮肥不敏感,所以農民就有一種觀念:“施肥越多,產量越高”。這時候育種家也會有一個觀念:“我要適應農民的需求或者適應市場需求,培育耐肥品種,這樣農民就可以拼命施肥。”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次綠色革命,導致化肥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從1950年~2010年 這六十年中間,我們國家糧食產量增加多少呢?是4.13倍。但是我們國家的化肥用量增加多少?100倍。

大家可以看這張圖 ,紅色這一部分,到2015年我們國家施肥6000萬噸,不是6000萬公斤,是6000萬噸。我們國家的施肥,佔全世界化肥總產量的33%。

我們經常講:我們用8%的耕地面積,養活了19%的人口。但是我們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用8%耕地面積,也消耗了世界上33%的化肥。

我們國家的化肥利用率,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 30%,那麼我們就會問,還有70%幹嘛去了?

其餘的化肥,有很大一部分,流失到江、河、湖、海,不同的水體裏面,這就是我們經常發現的,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

還有一部分,以氮氧化物和氨的形式,揮發到大氣中間。當然氮氧化物,我們很多人都耳熟能詳,我們知道,霧霾的組成成分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也許大家不知道,我們這裏面有一個被忽略的,霧霾的真正的元兇,就是吸附在可吸入顆粒物上面的銨。

有統計數據表明,在輕污染天,硫酸銨和硝酸銨的質量濃度總和,佔着PM2.5的20%;在重污染天可以高達40%~60%。你可以想象,我們吸入的可吸入顆粒物,如果含有40%~60%的銨是什麼狀況?

還有一組數據,京津冀地區,每年、每平方公里的氮沉降是多少呢?6.1噸,氮沉降的主要成分主要是銨。那麼銨主要從哪來的呢?其中40%是來源於化肥的污染,我們經常講,汽車也停了,工廠也關了,但是霧霾照舊。

除了前面說的污染以外,生產一噸的氮肥,我們還需要消耗2.8噸的優質煤,1600度電能,同時造成大概2.5噸的碳排放。我們可以看到,氮肥的生產,實際上也是一個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

從前面我們講的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感覺到,以前我們講的綠色革命,從生態和環保角度來講,其實並不“綠色”。

1999年,我們國家三位科學家,就想怎麼改變這種局面,有沒有可能通過品種的培育,在提高產量的同時,大幅度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投入,所以提出: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的“新綠色革命”理念。

如果我們要實現這一宏大目標,首先要知道,怎麼能夠從植物中間,找到控制氮肥利用效率的基因。我們知道,水稻95%是種植在亞洲,亞洲栽培稻有兩個主要亞種:一個叫秈稻,一個叫粳稻。我們很多朋友知道,秈稻種植在南方,粳稻種植在北方,所以秈稻和粳稻,溫度的耐受性,還有株型,口感都不一樣。東北大米,北方人都喜歡喫,南方主要是雜交米,所以口感也不一樣。

2001年,當時我回國沒多久,育種家告訴我一個非常令我喫驚的事:秈稻和粳稻之間有非常大的區別,就是肥料的利用效率,秈稻比粳稻氮肥利用效率要高30%~40%。我們就在想,能不能通過一種新的技術,讓粳稻具有像秈稻一樣的,氮肥利用效率呢?在相同的產量同時,我們就可以減少30%~40%的化肥。

我們團隊經過十五年的努力,克隆的第一個基因叫NRT1.1B,解開了氮肥利用效率之謎。如果我們把秈稻的NRT1.1B,通過雜交的方法轉入到粳稻裏面以後,就可以實現粳稻氮肥減半而產量不減。

我們不禁要問,爲什麼秈稻有氮高效基因,育種可以選育出來,粳稻沒有呢?

我們就對秈稻和粳稻的野生稻祖先的NRT1.1B,進行跟蹤分析,在秈稻的野生稻祖先中間,含有兩種基因型,也就是說兩種突變,一種是氮高效的,一種是氮低效的。在我們育種的選擇過程中間,我們先民不停地選擇,差不多一萬年,把氮高效的選出來了。當我們去看粳稻的野生稻祖先的時候,它只有一種氮低效類型,那麼你可以知道,因爲它沒有氮高效的,無論你選多長時間,無論是一百年、一千年或者一萬年,它還是氮低效的。

這一結果給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啓示:我們育種,實際上從野生稻到農家品種,從農家品種到現代品種,經過上萬年的時間,在選擇過程中,我們丟掉了很多基因。

我們在近一百年左右育種過程中間,是不是也丟掉一些好的基因,特別是當我們大量施肥,去篩選耐肥品種的時候,是不是把一些氮高效的基因丟掉了呢?如果是,我們能不能通過現代測序方法,把這些現代品種中間,丟掉的氮高效基因,從早期的農家品種中間找回來,去改良現代品種,所以我們必須找到,這些在氮肥施用之前的農家品種。

我們得知,美國農業部在過去一百年期間,從全世界116個種植水稻的國家,收集了18412個水稻品種,這些水稻品種絕大部分都是農家品種,也就是在施化肥之前的品種。當然一萬多種實際上是很多的,我們很難去做,所以我們通過分析田間表型和序列,把18000多種逐步減少到203種,我們叫水稻的微核心種質資源。

微核心種質資源,也可以代表全世界不同地方的,水稻多樣性。這張地圖大家可以看到,是203份品種的不同的類型,以及在全世界分佈情況。

我們和華大基因合作,把所有的水稻品種基因全檢測了,因爲我們知道,表型都是由基因決定。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就四個鹼基 A、G、C、T,哪些是編碼氮高效基因,你是不清楚的。

爲此我們和華南農業大學的廖紅教授合作,把這些品種都種植在含氮不同的田裏面,低氮、中氮、高氮,去看它產量要素的變化情況。然後把基因型和表型,通過計算生物學和羣體遺傳學,還結合其他的多重組學去關聯,看在水稻的染色體什麼地方存在氮高效基因。

非常令人興奮的是,我們在第六染色體上,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這就是TCP19氮高效基因。我們通過在所有水稻品種中,序列比較的時候就發現,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個氮高效類型,一個氮低效類型。

所有品種在田間我們都種過,種了以後,把TCP19氮高效類型或氮低效類型,和田間的表型去關聯的時候就發現,氮高效類型的基因,它在田間產量性狀要好,氮低效的基因在田間產量要差,所以這兩者是高度關聯的。

這時候我們就想把氮高效的基因,通過雜交轉育的方法,轉到不同的氮低效基因品種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低氮和中氮條件下,如果把品種改良的,含有氮高效基因的水稻種下去,它的產量可以提高20%~30%。

這是一張亞洲地圖,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藍色、有紅色、有紫色,不同的顏色代表土壤裏面氮的含量,藍色越深,代表土壤中的氮含量越低;紅色越深,代表土壤中氮含量越高。你可以看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是藍色,中國華南地區可以看到是紅色,到東北是紫紅色,土壤是不一樣的。

如果把這些地區的不同基因型(氮高效基因型,氮低效基因型)的水稻,進行分析後,放在這個地圖上,你就可以驚喜的發現:在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含氮高效的水稻品種是96%;到中南半島70%;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30%;到中國的華南地區 7%;到了中國東北和日本,氮高效的品種僅僅是5%。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土壤氮含量越低,氮高效品種越高,土壤氮含量越高,氮高效品種越低,所以含氮高效TCP19水稻比例,和土壤氮含量呈負相關。

如果我們進一步把這些細分到不同的國家,你就發現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孟加拉國,氮高效品種佔81%,馬來西亞78%,印度尼西亞77%,到美國21%,到韓國、日本6.7% ,中國6.5%。也就是說像中國、韓國、美國,施肥越多,氮高效品種越低,施肥越少,氮高效品種越高。

這項工作,今年元月六日發表在《Nature》上面,這項工作發表以後,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我們進一步和著名的育種家姚海根合作,把剛纔我們講的這些氮高效基因,轉移到我們現在栽培的主栽品種中。

2017年,他們把這個品種送到華中農業大學,由一位栽培學家彭少兵老師第三方去栽培。你可以看到,早期種下去是看不到差別的,這是把肥料從每公頃180公斤減少到100公斤,就是減掉44%的氮肥,到後期你可以看到,沒有改良的這些材料,葉片變黃,我們改良的這幾個材料,可以看到葉片還是深綠的,最後收穫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改良的水稻品種產量可以摺合,每公頃9.22~10.17噸。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們國家平均每公頃水稻產量是7噸。

2018年,他們又重複了這個試驗,這是一個航拍的數據,在三塊不同的田裏面可以看到,紅色是我們送去的改良品種,它呈現深綠色,那麼每公頃也可以達到10.6~11.7噸。

氮高效改良的水稻,在減氮44%的情況下,產量還可以達到9.2~11.7噸,這給我們非常大的一個希望。在2019年,我們這三個品種,被科技部重大專項組,認定爲首批"綠色超級稻"品種。

大家設想一下,我們國家每年種植水稻面積多少呢?4.6億畝。每畝施化肥平均在20~25公斤,那麼每年化肥的投入是多少呢?大概是450億人民幣。如果我們能夠減30%的化肥,那就意味着我們可以減少130億元人民幣的化肥投入,同時可以減少很多的污染源。

還有重要一點,想提醒大家,剛纔我們講的是在減肥的條件下,實際上產量並沒有顯著的降低。那麼這時候我們也可以提醒我們的農民朋友,不需要大量施肥,不是肥料施的越多,產量越高。

所以只有我們配合起來,從品種到栽培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真正做到,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通過科學造福全人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