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歌唱二小放牛郎》《我們走在大路上》到《紅星照我去戰鬥》……

第一代遼寧音樂家創作的歌曲奏響時代的強音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書封。

《我們走在大路上》歌曲集封面。

2021年瀋陽音樂學院大型情境音樂舞蹈史詩《紅韻頌》在遼寧大劇院上演。

本報記者 楊競

開篇的話

從戰火中走來,昂揚的歌聲在激盪

遼寧文藝傳承着魯藝的文化基因。

今天,我們梳理遼寧文藝中音樂方面的成就。無論是重現經典向前輩致敬,還是以重回現場的方式來追溯源頭,都在證明着一件事,那就是“魯藝精神”在遼寧音樂創作中的傳承與弘揚。

1938年,在抗戰最艱難的時期,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在戰火中創立,無數魯藝人以筆爲槍,創作了大量抗日題材作品,音樂人更是把延安變成了一座“歌詠之城”,《黃河大合唱》《延安頌》《南泥灣》……昂揚的歌聲在激盪,如號角喚醒人民,像火炬照亮黑暗。

從延安到東北,音樂人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創作了大量經典音樂作品,湧現了大批有影響的音樂家,如安波、李劫夫、方冰、傅庚辰、秦詠誠、谷建芬、張千一、雷蕾等,創作了《兄妹開荒》《歌唱二小放牛郎》《我們走在大路上》《紅星照我去戰鬥》《我和我的祖國》《今天是你的生日》等不同時期的音樂經典,音樂家們以音樂觀照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成爲描繪新時代中國文藝的鮮亮底色。

回聲悠揚精神不朽

音樂人腳步未停、初心不變,與時代同聲共振,唱響經典主旋律。紅色的音樂旋律在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中引發共鳴。

“牛兒還在山坡喫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婉轉悠揚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已經在中華大地傳唱近80年。這首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歌曲是當時爲數不多的歌唱典型人物的音樂作品,其動人的旋律與簡明的歌詞深深植根於人們的記憶,相傳至今。

《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詞作者是方冰,他是抗戰時期湧現的優秀作者。新中國成立後,方冰曾任大連市文化局局長、遼寧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1942年春,日軍對冀中平原進行殘酷大掃蕩,企圖消滅冀中軍區我軍的主力部隊。這是晉察冀革命根據地最爲艱難的時期,《歌唱二小放牛郎》就誕生在這個背景之下。

方冰於1995年在《新文化史料》撰文回憶,他和李劫夫由延安魯藝調往晉察冀邊區政治部宣傳部工作後,“一天我和劫夫坐在房前的臺階上曬太陽,談起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彼此都感嘆不止,於是相約把那些感人的材料寫出來,紀念英雄,也激勵大家,同時給後人留下一個時代的見證。當時文具紙張奇缺,我取出一支鋼筆尖,插在高粱稈上,蘸着紅藥水,在一張麻紙上寫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劫夫很快譜出曲子來了。幾天以後冀中軍區召開了一個慶功大會,由抗敵文工團公演了這首歌。《晉察冀日報》知道後,很快就發表了這首歌。”

《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故事中,王二小機智勇敢地把日本兵帶進我軍的埋伏圈,敵人被消滅了,但是王二小壯烈犧牲了。至今,很多人仍在探究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到底是哪裏人。方冰女兒方青卓回憶,“爸爸曾經跟我說過,在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多着呢!他並不是一個真真切切存在的人,是個集合體,是個複合型人物。”

一首歌能代表一個時代,一首歌能承載一段記憶,一首歌也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

今年4月9日上午,中國延安魯藝校友會2021年工作年會暨瀋陽辦事處成立大會在瀋陽音樂學院召開。當晚,“新時代魯藝聯誼晚會”在瀋陽音樂學院音樂廳上演,《黃河大合唱》《延安頌》《兄妹開荒》《我們走在大路上》等紅色經典音樂作品,使觀衆彷彿回到延安,回到炮火紛飛的抗戰前線,回首東北魯藝的發展歷程……

安波的名字與延安秧歌運動緊密聯繫在一起,他一生紮根民族音樂的沃土,研究民間音樂。在短暫的50年生命歷程中,他有近20個年頭工作和生活在遼寧這塊土地上,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摯愛的音樂事業。他與王大化、李波、路由創作的秧歌劇《兄妹開荒》是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後的第一部優秀的新秧歌劇。在這部作品中,安波創造性地運用陝北的民間音樂,生動地反映瞭解放區大生產運動中勞動人民的革命熱情,對秧歌運動的開展及新歌劇的產生有重要影響。

1949年春,安波率魯藝師生赴瀋陽,在東北地區開展革命文藝工作。安波曾任魯迅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和音樂部部長、東北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等職務,他一生創作歌曲300餘首及秧歌劇、歌劇等多部,爲時代畫像,爲時代立傳。

唱出中國人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勇氣

一首首振奮人心的紅色經典歌曲,也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聲。我們不論是聆聽欣賞,還是放聲高歌,都是對歷史的重溫。

“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鬥志昂揚……” 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機關、廠礦、軍營、田間地頭、車站廣場,迴盪着《我們走在大路上》鏗鏘有力的旋律,激情澎湃的歌聲響徹祖國大江南北。

《我們走在大路上》,由李劫夫作詞作曲,於1962年在瀋陽創作完成。它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戰勝艱難困苦,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心曲。

上世紀60年代初,新中國經歷了困難時期,這是對中國人民的又一次考驗。當時的瀋陽音樂學院院長、作曲家李劫夫的心情也是相當沉重的。一天,李劫夫打開收音機,聽到電臺正在播放歌曲《小路》,李劫夫和妻子張洛說,建設社會主義不能走小路,應該走大路。

《我們走在大路上》初稿完成後,李劫夫徵求了時任中國音協主席呂驥的意見。根據呂驥的意見修改後,發表在《歌曲》雜誌上。這首歌曲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張洛回憶,瀋陽音樂學院男中音歌唱家王其慧是最先試唱的,當時被稱爲瀋陽音樂學院四大男高音歌唱家的李鴻賓、胡靜華、丁貴文、鮑延義都唱過,而且在音樂廳公開演出時,4位男高音一同演唱了這首歌。

1992年12月,《我們走在大路上》被列爲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之一。1999年,新中國成立50週年閱兵式上,軍樂隊奏響了雄壯高昂的《我們走在大路上》。

這首歌曲誕生時,我國正經歷困難時期。這首作品的出現,振奮了全國人民的精神,也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心聲,所以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影響。

瀋陽音樂學院副院長吳厚興說,幾十年來,瀋陽音樂學院不斷在各種晚會、各種活動中演唱這首歌。2008年在瀋陽音樂學院成立70週年校慶大會上,《我們走在大路上》首次作爲代校歌在遼寧大劇院唱響。2015年,這首歌被寫入瀋陽音樂學院章程,正式成爲瀋陽音樂學院的校歌。

李劫夫創作的歌曲可以說代表了一個時代,而今我們仍像歌曲中唱的那樣“向前進!向前進……”

從未間斷對“魯藝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老魯藝人、作曲家傅庚辰說:“文學藝術要爲人民服務,爲人民,這是所有魯藝人一直不變的情懷。”

1948年, 12歲的傅庚辰參軍,考上東北音樂文工團來到瀋陽,在瀋陽音樂學院前身——東北魯藝音樂系學習。1950年,他寫出處女作——小提琴獨奏曲《秧歌舞曲》時還不滿15歲。他的音樂創作與“紅”有關,像《紅星歌》《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鬥》等。他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先後在八一電影製片廠、總政歌舞團、解放軍藝術學院等單位任職,爲60餘部影視作品創作音樂,還創作了10部管絃樂曲、5部歌舞劇、700餘首歌曲等。

第一次採訪傅庚辰是在2017年7月1日。那年,他應邀來瀋陽音樂學院參加“魯藝大講堂”學術講座活動,記者清楚地記得,當時他的講座以“音樂爲人民——魯藝精神永放光芒”爲題,一個半小時的講座,82歲的傅庚辰一直站着講,講座中提到最多的是“爲人民服務,爲人民而寫”。傅庚辰不僅講了自己從魯藝走來的創作之路,而且還對魯藝音樂文化思想、魯藝精神進行了闡述。

傅庚辰說,魯藝精神影響了他一生。爲人民服務是作曲家的創作宗旨。

每一個不平凡的年代都會有無愧於那個年代的音樂作品,《紅星照我去戰鬥》就是這樣一首被傳唱了半個世紀的經典歌曲。

一首首紅色音樂作品鼓舞着一批批中華優秀兒女奮勇前進。

7月20日,遼寧大劇院劇場裏歌聲嘹亮,大型情境音樂舞蹈史詩《紅韻頌》正在上演;劇場外大廳的大型展覽同時舉行,展覽以500餘幅珍貴歷史圖片和《黃河大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革命人永遠是年輕》《閃閃的紅星》《我和我的祖國》等30餘首魯藝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串聯起5個主題展區。魯藝在延安時期、魯藝在東北時期以及東北音專時期和瀋陽音樂學院時期構成了圖片展的基本歷史脈絡,圖片歷史跨度整整83年。這是瀋陽音樂學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百年卓越》系列活動之一,遼寧音樂人從未間斷對“魯藝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