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姚景源:中國不僅要當好世界工廠,還要當好世界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楊清清 實習生史貝琪 天津報道

10月21日,海河國際消費高峯論壇在天津舉辦。在論壇主旨演講中,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與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需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姚景源在演講中首先指出,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徵程中,亦即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奮鬥目標分爲兩個階段,當前處於第一個階段,即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姚景源指出,到2035年,我國爭取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意味着當前中國經濟主要指標要在15年的時間內翻一番:經濟總量從當前的100萬億達到2035年的200萬億,人均GDP從當前的1萬美元提至2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40萬億翻至80萬億,成爲全世界最大的市場規模。

此外,姚景源表示,到2035年,我國中等收入羣體應從當前的4億人提升至8億,低收入羣體從當前的6億人減半至3億。

那麼,如何去實現這樣的宏偉目標?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已經給出了答案:應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其中,新理念是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新格局指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

姚景源分析稱,經過40餘年的改革開放,當前中國經濟深層次已出現兩個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比較優勢的變化。“4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沒有資本、沒有技術、沒有市場,我們有的就是理論上可以無限供給的勤勞廉價勞動力,”姚景源表示,“所以在那個比較優勢之下,我們只能去選擇以國際大循環爲主體,把國際上先進的技術和資本與我們勤勞廉價的勞動力結合起來。”

這也就造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的主要模式是來料加工、來件加工等。並且由於國內市場有限,生產的產品大量出口,形成兩頭在外、大出大進的局面,最終中國成爲“世界工廠”。

然而,當前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我們不像當年沒有錢、沒有資本,也不是沒有技術,我們現在還有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強大的內需潛力,這是今天中國經濟比較優勢的最根本點。”姚景源直言道。

因此站在這個立足點,考慮當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便更加容易理解。“當前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變化,要求中國不僅要繼續當好世界工廠,同時還要當好世界市場,”姚景源指出,“中國如此龐大的市場,不單要成爲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力量,也將爲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除了比較優勢之外,姚景源還提到,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也在發生變化。過去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滿足人民羣衆最基本的物質需求,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經濟主要矛盾已經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最大的內生動力是14億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姚景源指出,因此整個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當放在滿足人民羣衆美好生活的需要上,當每個人都充滿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追求,並願意爲之付出辛勤勞動和努力,這將成爲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巨大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