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面對洋品牌衝擊,歡樂谷們該向環球影城學什麼

“十一”黃金週過去了,但北京環球影城的熱度還在升溫。“園區一票難求”“爆款項目平均排隊1小時以上”“人均消費或超3000元”等話題頻上微博熱搜;率先體驗的遊客紛紛曬照片、分享遊玩攻略,選擇錯峯遊園的人們躍躍欲試,計劃着下個週末的行程。在對環球影城的熱烈關注中,也有人流露出對歡樂谷等本土主題公園的擔憂:面對洋品牌衝擊,歡樂谷們還能樂得起來嗎?

本土主題公園的經營狀況怎樣?先來看一組數據。以華僑城爲例,“十一”假期,集團旗下包括“歡樂谷”在內的各景區、旅遊企業共接待遊客670餘萬人次,恢復至疫情前同期100%以上水平。如果從數據來看,本土主題公園的生存狀況還是樂觀的。但是,面對越來越多的資本和企業佈局主題公園,包括國際高端遊樂品牌的入局,本土主題公園面臨的挑戰依然很大。在文化主題打造、經營管理等方面,“頂流明星”環球影城的身上確實有不少值得學習和借鑑之處。

先要學文化課。要學文化課並不是說本土主題公園缺少文化內容。恰恰相反,華僑城十分重視本土文化的挖掘。近年來,歡樂谷颳起國潮藝術風,通過民樂復興潮、魔術魅力秀、紅歌快閃等精品演藝,用現代高科技賦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來提升園區的文化魅力。但是,如何把這種文化影響力轉化爲具有經濟價值的IP,如何從單一門票經濟向綜合產業經濟轉變,本土主題公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北京環球影城中一個熱門景區“功夫熊貓蓋世之地”,就是根據一部電影所產生的超級IP設計的。功夫是中國的,熊貓也是中國的,但是功夫熊貓就成了美國的。它不僅爲園區帶來巨大流量,還通過不斷跨界融合、創新IP營銷方式,成爲主題公園中的“撈金王”。本土主題公園如何樹立自己的高附加值品牌化IP?如何通過IP影響力不斷豐富自身的盈利模式?這一課必須要學。

其次是學服務課。學服務說到底還是學文化,因爲服務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文化溝通、價值確認、情感互動。服務是企業之本,而文化是服務之根、服務之魂,是服務的最高境界。走進環球影城,遊客會被工作人員充滿激情的“問好”感染,熱情飽滿的服務是對“歡樂”最好的詮釋和表達。相比之下,一些本土主題公園的服務浮於表面,缺失服務精神和服務意識。如何培育符合中國風土人情的服務體系,是本土主題公園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還要學長線思維。過去,本土主題公園走過不少彎路。近十年來湧現的主題公園中,已倒閉的約佔80%。這背後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企業習慣了賺快錢,藉助IP去拿地、拿政策、拿補貼,卻不去鑽研經營之道。一個大型主題公園相當於一個大型經濟發動機,能帶動城市交通、住宿、餐飲等多方面發展,成爲地方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槓桿。但主題公園的內核是文化產業,沒有“詩和遠方”的情懷,沒有對文化內容的堅守,是不可能走遠的。

隨着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旅遊消費市場的潛力巨大。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用文化創意賦能旅遊產業創新轉型。93歲的米老鼠有歷史,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更有歷史。我們相信,在傳統文化的泥土裏尋找根基,在時尚潮流的元素中呈現創意,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在不遠的將來,本土主題公園一定也能夠誕生出像環球影城一樣的世界級文化旅遊目的地。

來源:姜天驕/經濟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