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入海口,站在鹽鹼地上,一派綠意,撞入眼簾——昔日鹽鹼地,今朝“新糧倉”!

  習近平總書記21日上午來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考察調研,同農技人員親切交流。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裏

  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鹽鹼地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基地,示範區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負責人羅守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景海春,向總書記介紹了該鹽鹼地生態化利用、種業創新等情況。

  羅守玉坦言:“看到總書記的笑容,我忐忑的心情一下子就釋然了。總書記真的很有親和力!”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裏

  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於2015年成立,總面積350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個國家級農高區,以鹽鹼地綜合利用爲基本任務,積極探索實踐鹽鹼地特色種業、鹽鹼地生物農業等方面。這些年,土地含鹽鹼量大幅下降,農高區在鹽鹼地生態利用、耐鹽鹼植物育種、病蟲害生態防控等方面取得進展。

  一片濱海鹽鹼地,變身優質良田。示範基地總面積1.28萬畝,已經成爲黑小麥、藜麥、大豆等耐鹽糧食作物和苜蓿、燕麥等耐鹽牧草的種植基地,黑小麥畝產達到1200斤、藜麥畝產達到380斤、航天大豆畝產達到850斤。

  “目前,咱們國家約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可利用的約有5.5億畝。用好鹽鹼地,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總書記非常重視。”羅守玉激動地說,“總書記肯定了我們的做法,符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戰略!”

  “總書記走到那邊,輕輕取出幾顆豆粒,仔細看了看。談到大豆時,他講得很專業。‘如何培育品種’、‘能利用多少面積’、‘怎樣節約綜合治理成本’……總書記問得很仔細。”沿着總書記走過的路線,羅守玉興奮地回憶道:“總書記心繫糧食安全,我們要加大研發力度,發展抗鹽鹼作物,端穩中國糧,鹽鹼地大有可爲!”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裏

  習近平強調,黃河三角洲無論是生態保護還是農業開發,都有戰略意義。土地資源是很寶貴的,抗鹽鹼作物發展起來對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義的,對中國糧倉、中國飯碗也能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

  “聽說我們長期紮根這裏,總書記肯定我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件事做得很好。總書記很重視鹽鹼地利用情況。我們將組織全院力量,強化科技創新,彰顯科研工作者的擔當。”景海春斬釘截鐵地說道。他在示範區負責開展種業創新和草牧業全產業鏈科技示範項目。近幾年,示範區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56家高校院所合作,創建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承擔實施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等重大科研項目。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裏

  放眼麥田,空無一人,唯有四輛農機來往穿梭。定睛一瞧,這農機造型炫酷,形似“變形金剛”。神奇的是,車上並無農機手,是如何運轉的呢?

  “在這呢!”中科院計算所高級工程師陳海華在旁,晃了晃手中的平板電腦,“我們研發的新一代智能農機,設計靈感來自科幻片,無人駕駛,遠程遙控,不用到現場,在辦公室就能操作。”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裏

  陳海華說,當時,他正在田間一角工作。總書記乘坐的車,恰好路過農機作業的地方,只見車子慢慢放緩了速度。“能讓總書記看到我們的‘作品’,我們深感振奮,備受鼓舞!這是一種鞭策,我們責任重大,要繼續加大設備研發力度,讓智能農機‘大腦’更加聰明、‘身體’更加強壯,插上科技的翅膀!”

  秋風拂過,萬畝田野,泛起層層綠浪。牧草苗肥棵壯,藜麥長勢正好,在陽光下愈顯蓬勃生機。

  文字:李蕊

  編輯:侯琳良

  視頻:劉祺

  攝影:新華社記者李學仁 謝環馳 王曄

  審稿:徐錦庚 杜尚澤

  統籌:王一彪

原標題: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裏|“端穩中國糧,鹽鹼地大有可爲!”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