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2日報道(文/李琦)

“美國最危險的對手就是中國。”當地時間10月20日,被美國總統拜登提名爲美駐華大使的伯恩斯在事關自己能否取得“上崗資格”的國會聽證會上如是說。這話聽起來刺耳,卻也並非出人意料。

一段時間以來,對中國是“接觸”還是“阻遏”,是“對話”還是“威懾”,美國國內的爭論一直存在。一些官員認爲美中應避免陷入“新冷戰”,雙方應在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展開協商對話。

但這些理性觀點正被一些政客的“反華狂熱”所遮蔽。在這些人的鼓吹煽動下,美國國會近幾年排隊等待通過的涉華、反華提案就有數百個,“對抗中國”的聲音不絕於耳,特德·克魯茲等反華議員更是要求拜登政府對臺“戰略清晰”,“對協防颱灣做出明確承諾”……

人們不禁要問,當下,美國外交政策對中國是否過於敵視?

針對這一問題,美國《外交》雜誌對60多位國際關係和外交領域專家進行了調查,並於19日公佈了調查結果。

▲《外交》雜誌報道截圖

“真正變的是美國的心態”

在68位受訪專家中,“強烈認同”、“認同”美國外交政策對中國過於敵視這一表述,以及持中立立場的共有36人。其中大部分學者都對中美關係發出冷靜呼籲,認爲中美應該保持對話,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展開合作。

諸多專家均認爲,美國國內一些反華政客的言論,加上美國對中國的“反應過度”正在給兩國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斯溫認爲,美國一些政客用諸如“違反基於規則的秩序”、“民主對抗威權”等並沒有什麼支撐的說法來“妖魔化”中國在政治上可能收效不錯,但對推進美國利益並無任何作用。

蘭德公司高級政治研究員邁克·馬扎爾認爲,真正變得“過於敵視”的是美國在中國問題上的“心態”,這更反映在美國國會一些提案和某些政客的言論中。這種反華情緒會將美國引向在臺灣等問題上進行“考慮不周”的政策調整,並淹沒“更爲深思熟慮的官方立場和爲防止災難發生所做的努力”。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斯蒂芬·歐倫斯同樣對美國國內“反華政治正確”表示擔憂。

歐倫斯認爲,過去42年,“美國國內政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糟糕,它正決定着一個更敵對的對中國政策,而這一政策並不符合美國人民的利益”。

美國威爾遜中心基辛格美中關係研究所創始主任、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則認爲,美國的對華政策“缺乏細微層次”。美國應該區分中國的行爲是“過度自信行爲”還是“對美國侵犯中國核心利益舉動的反應(尤其適用於臺灣和南海)”,但對中國的“反應過度”正嚴重模糊美國區分這兩種行爲的能力。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共同利益領域合作至關重要

除了呼籲美國降低“對抗調門”,專家們還呼籲雙方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推進在共同利益領域的合作。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金駿遠認爲,對中美兩國而言,當下採取務實舉措管理雙邊關係至關重要,這包括在抗擊疫情、應對氣候變化等雙方擁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展開合作。但更重要的是要當心“不斷升高的敵對調門”,因爲這雖然令人滿足併爲美國“狹隘的政治利益服務”,但卻會讓防止緊張關係升級變得更加困難。

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資深研究員、曾在奧巴馬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任職的何瑞恩認爲,拜登政府應當將外交政策的討論,從“強硬的問題”轉移到能夠達成切實有效成果的措施上。

逼亞洲國家選邊站適得其反

對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組建各種“遏華聯盟”、不斷挑釁中國的行爲,學者們同樣發出警告。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孟加里·米勒認爲,美國正“過度關注安全議題”,這反映在美日澳印四邊安全對話和美英澳三國同盟(AUKUS)上,“美國應對中國的戰略不能僅僅聚焦於安全,這將令兩國關係承受關係緊張升級的風險卻沒有任何結果”。

芮效儉還認爲,美國的對華政策並沒有充分考慮到亞太地區國家所擁有的巨大經濟共同利益,這些國家並不願意在中美間選邊站。在亞洲國家看來,美國對中國“本能的敵意”增加了衝突風險,而這將損害該地區所有國家的利益。對中國“反應過度”的美國雖然展現了強勢,卻“削弱了亞洲國家對我們能夠以符合他們利益的方式處理與中國關係的信心”。

特朗普“反華軍師”鼓譟對抗中國

受訪專家中,也有一些學者不認同“美國外交政策對中國過於敵對”這一表述。其中選擇“不認同”的有24人,“強烈不認同”的有8人。

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範亞倫就認爲,過去幾年美國已經開始對中國“日益咄咄逼人的行爲”做出更有力回應。中國構成的挑戰是巨大的,並且不斷增加。當下,“反應不足比反應過度會帶來更大風險”。不過,他在普林斯頓的同事、美國國際關係理論大家羅伯特·基歐漢雖然也選擇了“不認同”,但立場與範亞倫有差異。羅伯特·基歐漢表示,美國目前的對華政策是“適宜的”,但應當降低論調。美國的利益要求其對中國“佔據優勢的企圖”做出回應,但雙方同樣存在合作的長期利益。“如果出現互利合作的機會,我們應當抓住。”

而在“強烈不認同”的名單裏,有幾位是中國讀者可能比較熟悉的名字:曾擔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特別助理的馬修·波廷格(中文名博明)、曾在特朗普政府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奧布賴恩以及美國著名地緣戰略學家約翰·米爾斯海默。

前兩人稱得上是特朗普的“反華軍師”,尤其是博明,被認爲是“特朗普政府試圖將美國對華政策轉向更具對抗性路線的關鍵人物”。《華盛頓郵報》曾披露,就是博明一手推動美國借新冠病毒污名化中國。而米爾斯海默,向來鼓吹“中美競爭是零和博弈”等論調。他強烈不認同“美國外交政策對中國過於敵對”的理由也是老生常談。他稱,出於“合理的”戰略原因,美國正致力於阻止中國成爲“地區霸權”。美國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努力制衡中國”。中美兩個大國間競爭的結果實際上是一場“新冷戰”,並且隨着時間推移,只會越來越激烈。

海外網友:美國對全世界都充滿敵意

調查結果刊出後,海外網友也紛紛在《外交》雜誌推特留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有人留言稱,“審視這些結果,就會發現許多同意美國政策過於敵對的人認爲,存在合作與競爭的空間(如非零和、互惠互利、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等)。那些認爲對中國不夠敵對的人,似乎只把美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是唯一的。”

對於“美國對中國過於敵對”,網友認爲,這個範圍太窄了。“事實上,不僅對中國,美國外交政策對全世界都充滿敵意。試着理智一點吧。”

“僅有240年曆史的美國精英們認爲他們知道一切、擁有一切,並將永遠擁有一切。典型的人間悲劇。”

還有人認爲,美國所謂“中國威脅論”不過是自導自演罷了。“否則,爲什麼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船隻出現在南海?它們正試圖把中國逼入絕境,如果臺灣海峽發生什麼意外,它們又會像往常一樣指責中國發動戰爭!”

“美國想通過戰爭和政權更迭來領導世界,它認爲中國是對美國‘世界領導力’和‘偉大’的威脅。自大狂?自戀狂?還是沒有敵人就活不下去?”

“美國想要建立一個由美國統治和支配的世界秩序,這是不可能的。現在中國正憑藉自身建設性的參與,贏得衆多國家的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