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羣

人物小傳:王曙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上海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我國唯一的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裝領域傑出的技能領軍人物,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最美職工、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技能大獎等;以他爲班組長的對接機構總裝組被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等榮譽。

(149廠供圖)

今年10月16日6時56份,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已對接的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一起組成四艙(船)組合體。空間站的核心產品之一——對接機構的裝調正是出自王曙羣團隊。

細心的讀者可能還記得,2011年,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在太空完成“太空之吻”時的對接機構就是出自王曙羣團隊之手。王曙羣也因此走入公衆視野。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三號、天宮、天舟、天和核心艙,對接機構已完成12次飛行試驗,15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王曙羣團隊還參與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試驗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的巡視探測及首次月球土壤採樣返回任務。近日,王曙羣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了他30多年來,默默堅守在航天裝配一線的心路歷程。

選擇航天就是一輩子的事

(149廠供圖)

1989年,王曙羣分配進入149廠時,中國航天還處於低谷時期。剛來廠裏時效益平平,一撥人做型號任務,另一撥人造冰箱。當時廠裏靠着生產航天冰箱紅火了幾年,隨後又陷入沉寂。身邊的同事一個個選擇離開,但王曙羣選擇留下。

1996年,王曙羣以獲得中級工考試第二名的成績破格進入高級工培訓班,在培訓過程中正好趕上對接機構產品研製。他就此加入了中國載人航天研製、生產的戰隊,開始了他將要爲之奮鬥終生的對接機構裝調之路。

對接機構如今大名鼎鼎,那時候卻沒幾個人知道。1998年,對接機構進入了初樣產品研製階段,很多工作都是首次,很多問題的出現令人措手不及,有的甚至無解。爲了提高產品的可靠性,王曙羣一次次裝配、試驗、分析、再裝配、再試驗、再分析……在他的內心深處心也曾產生過懷疑:對接機構到底能不能做出來。回憶當時的情景,王曙羣說:“當時真的是在黑暗中摸索,”但他選擇了堅持。

對接機構中的每一套單機必須經過各項試驗測試,待合格後才能進行總裝,其中有10大類31套單機還需經過熱循環試驗的考覈,一次熱循環就需37個小時的連續試驗。爲了保證試驗的連續性和測試數據的準確性,他總是帶領團隊每次連續工作37小時。就這樣,31套單機他們連續做了31次的37個小時的試驗。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首次完成交會對接,我國因此成爲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對於王曙羣團隊總裝的對接機構,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給出了“能夠讓航天員放心地去執行任務”的高度評價。

王曙羣說:“16年磨一劍的路雖然漫長,但每攻下一個‘城堡’都能產生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我爲自己身處這個團隊感到無比自豪。”

從“個性化定製”到“組批生產”

2021年,我國正式拉開了空間站建造的大幕。自4月以來,我國已成功實施了空間站建設任務的5次發射。

爲了滿足飛行任務需求,王曙羣團隊一年要生產5-6套對接機構。在生產過程中,以往是“一邊研製一邊總裝”的生產模式。如今在149廠內,總裝、測試、試驗任務交織在一起,團隊通過載人飛船與貨運飛船對接機構產品通用的方案將部組件產品化、通用化。如此一來,團隊便可以提前統籌生產、總裝、測試及試驗任務,從短期規劃擴展到中長期規劃,形成了產品全週期生產模式,使得單套對接機構交付時間從10個月縮短到了6個月。

帶出一支真熱愛有情懷的隊伍

王曙羣清醒地認識到,在發展航天事業的同時要加強推動航天技能人才培養,要爲航天帶出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年輕隊伍。近3年來,王曙羣所在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已經培養了25名技師、67名高級工。32歲的夏巧偉是一名年輕的技師。他還記得入行那天,王曙羣就對他說,“航天人可能十幾年、幾十年幹一件事,也不確定能夠幹成,所以你必須真熱愛,有情懷。”新民晚報記者 魯哲 通訊員 範文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