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果殼

10月21號晚上,微博@平安北京朝陽 發出的一條通告,讓李雲迪嫖娼被抓事件衝上熱搜。隨着熱搜一起的,還有綜藝節目背後“披荊斬棘”的後期們。這些正要下班的綜藝後期人趕緊重新打開了電腦,火速給節目裏的劣跡藝人打碼

就在前不久,霍尊的國風少年一夜人設破碎,湖南衛視節目《披荊斬棘的哥哥》爲此已經經歷了一次“徹夜打碼”。相對來說,此次打碼霍尊的畫風還算穩健,能看出來後期心中波瀾不驚,人不急、手不抖

而當《披荊斬棘的哥哥》節目組再次“踩雷”後,後期打碼畫風突變。沒有一點點防備,沒有一絲絲顧慮,甚至有一點後現代拼貼的意味。#披荊斬棘的哥哥後期逐漸暴躁# 被大家心疼地送上了熱搜。

爲什麼會出現這麼粗陋的打碼?

綜藝節目的製作,追求的是在節目中“消滅”後期的存在,讓觀衆看不出剪輯的痕跡,全程縱享絲滑。因此後期需要對畫面精確地選擇、製作、組接,最後進行高清的渲染。這個完整的工作流程,效率高的話一集節目需要一週左右的時間。但是披荊斬棘的哥哥》已經上線,又遇突發事件,節目組也顧不上什麼縱享絲滑了。

一檔綜藝節目需要向很多人負責,比如等待着熱度的藝人、等待着節目的觀衆和等待着露出的贊助商等,人人都等着節目照常播出。《哥哥》節目組必須把衆人矚目的節目儘快放出,就只能勞煩後期工作人員“披荊斬棘”了。

給綜藝節目全程打碼,其實工作量很大。

常見視頻剪輯軟件中一般都有“關鍵幀”這個功能。如果你有一個想打碼的人臉,那麼在第一幀以及最後一幀中定義它的位置,計算機就可以自動幫助我們算出來打碼區域的運動路徑

一些比較高級的剪輯或特效軟件,還可以簡單識別跟蹤被打碼物體的位置和大小,不需要手動給每一段鏡頭都設置關鍵幀。熬夜的後期人在軟件裏描出被打碼主體的輪廓,加上邊緣羽化,再對馬賽克進行自動跟蹤,最後進行簡單的微調,一般情況下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被碼住的物體運動太複雜,或者一堆人疊在一起,跟蹤就可能出錯,仍然要逐幀調整。如果該片一秒25幀,一分鐘就是1500幀,相當於1500張圖片……

除了打碼

節目組還可以做這些

很明顯,給劣跡藝人打碼非常有損節目效果,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但凡還有別的補救措施,節目組也不想在精心打磨的作品上貼塊“狗皮膏藥”。因此,在修補後的《哥哥》中,除了觀衆一眼就看出來的馬賽克,披荊斬棘的後期還可能用了別的技巧

固定鏡頭下,貼空鏡片段

在機位固定的情況下,節目組一般會事先拍一些沒有任何嘉賓、只有環境的鏡頭,也就是空鏡頭。可以將空鏡頭像貼紙一樣貼在需要抹掉的嘉賓上面。當然這種情況只適用於少量情況。

其他機位鏡頭替換

綜藝往往配備了浩浩蕩蕩的攝製人員,他們會拍攝大量不同角度的鏡頭,或許有上百個機位。比如《奔跑的兄弟》中每個藝人都擁有1-2個專門的機位,除此之外還有全景機位、負責拍攝隨機事件的機位和備用的“遊機”機位。如果有人需要被替換,只需把拍攝到劣跡藝人的鏡頭機位去掉,替換爲沒拍到他的其他素材。

避無可避,摳圖打碼

實在避無可避,節目組纔會選擇工作量更大的打碼或者摳圖。打碼可以用剛纔說的方法批量處理,但效果粗糙,很影響節目質量。摳圖就可以更完美地讓這位藝人“消失”。但是摳圖只能一幀一幀地操作,對後期工作人員的技術要求更高,也更費時。

有更智能的AI來幫忙嗎?

米有。

一個節目中的鏡頭語言和音樂音效都是有邏輯的,普通的AI現在還不能做到在衆多綜藝機位中游刃有餘。至於卓越的AI……如果節目組有這個預算能請來卓越的AI,那早在劣跡藝人出現之前,後期工作人員就已經很值得心疼了。

綜藝節目還算好了

影視作品才頭疼

綜藝節目至少機位多、角色多、故事線細碎,規避起來相對簡單一些。即便是少了某個嘉賓,對節目效果的影響也還算可以接受。但是如果這位需要被抹掉的藝人還出演了某部影視劇,且這部影視劇還未上映或正在熱播,那劇組可能真的要竹籃打水了。

去年,仝卓自曝高考時曾篡改考生身份,隨後被嚴肅處理。當時他參演的電視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已經定檔,因此劇組不得不採用“AI換臉”技術,將仝卓的臉替換成了另一位男明星李歡。

人工智能可以識別人臉並將其替換,是通過“學習”的。

首先,開發者將大量數據丟給人工智能,利用“人臉識別庫”自動識別出圖片中的人臉。將不同面部特徵打上mark點,並把圖“摳”出來。

其次,訓練這個人工智能,讓它大量學習替換對象與被替換對象的共性與個性,並以此爲標準將二人的臉編碼、解碼、還原。反覆多次執行這個過程,直到生成滿意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捕捉部位則是人的眼睛

最後,把生成的圖片與原圖融合,然後轉換爲視頻。

那AI換臉可以拯救所有的劇組嗎?

成本太高,不如重拍

雖然AI換臉技術可以近乎完美地換臉,但是金錢成本巨大,甚至可能比重拍還要貴。而絕大多數(沒錢的)劇組一般只有三種選擇:在戲份少的時候剪掉戲份、直接重拍或者乾脆放棄播出。吳亦凡事件之後,有傳言稱電視劇《青簪行》就計劃重新拍攝了。

審覈日益嚴格,換臉也不見得有用

影視劇想要“過審”必須遵守一系列規定。一旦作品中出現劣跡藝人,無論是換臉、剪掉戲份、完美摳圖還是重拍,作品的製作和播出都可能受到影響

換臉技術是把雙刃劍

換臉技術在影視中早有應用,比如《阿凡達》。隨着機器深度學習的出現,換臉越來越簡單,而且越來越以假亂真。但這項技術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這種技術無疑將在倫理、法律和政治等方面帶來諸多挑戰。

《逃出絕命鎮》的導演喬丹·皮爾就曾在自己主持的喜劇秀中展示過這種可怕的風險。他藉助FakeApp軟件把自己變成了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還以奧巴馬的聲音來警告大家換臉技術的危險

2019年11月底,我國發布了《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規定“不得利用基於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等的新技術新應用製作、發佈、傳播虛假新聞信息。”

作爲影視工作者,我想說

我是一名影視工作者,每天與光鮮亮麗的藝人打交道。我們嚴厲譴責劣跡藝人的負面行爲。再好的技術都不是劣跡的遮羞布,打碼、換臉都不是解決劣跡的根本辦法。技術的發展補不齊素質的短板,藝人做好粉絲的榜樣,粉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纔是解決當下藝人亂象的途徑。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的作品能夠順利播出並且取得良好的收視效果。這是節目組許多人很長時間的努力,沒有人希望看到努力付諸東流,甚至還要加班挽救。

希望每一個優秀的後期都能遇到靠譜的節目組,希望每一個靠譜的節目組都能遇到靠譜的嘉賓、贊助商和合作者。

如果你是(或者準備成爲)這個優秀的後期小寶貝,別灰心。你可以嘗試在平時多積累新技術、遇到問題時肯下“笨功夫”,或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