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智慧养老平台,让老人体验科技带来的安全感;物业变老人“管家”,老人随时随地可以享受便捷服务;低龄帮高龄,志愿护老“点亮”晚年生活……今年来,清源街道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通过“智慧+”“物业+”“志愿+”服务,为老人打造“三佳”护老模式。

“智慧+” 打造“四全”养老格局

借助大数据实现精准助老

一处大屏,动态展示着清源养老“地图”——各社区老龄化情况、养老组织动态、市场服务商情况、三类老人情况,尽收眼底。这是清源街道养老指挥中心的一幕,通过汇集辖区1个养老机构、7个养老驿站、26个公益组织、14个服务商动态信息,打通数据、整合资源,精准锁定老人需求,高效提供服务,从而实现“老年群体全覆盖、政府监管全统筹、养老服务全方位、健康流程全管理”的“四全”助老格局。

在清源街道各养老机构,243个摄像头组成的人工智能看护系统,可自动识别老人异常行为,第一时间自动报警,信息实时汇总至街道养老指挥中心。中心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遇到突发异常,及时联系线下工作人员。同时,对于居家老人,中心通过提供智能穿戴设备,及时掌握老人体征,实现突发情况快速响应。

挂号、订餐、找家政、找维修……一通电话,服务随叫随到。对于清源老人,拨打“81212888”这条热线,即可获得咨询、助餐、挂号、紧急上门等居家全流程服务。这背后,是清源街道多方资源整合的成果。基于老人需求,街道引入了14家为老服务商,建立使用反馈评价机制、服务商准入准出机制,确保服务闭环完善。

关注老人身心健康,街道完善线上、线下服务响应体系。在线上,依托“清源智养”APP,街道、社区随时发布文体活动信息,老人一键即可参与报名。在线下,街道专门配备健康检测一体机、运动康复设备等,老人来到智慧养老指挥中心,即可自检健康状况。

“物业+ ”培养老人“贴心管家”

居家养老有了新助力

枣园小区总人口约1.3万,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数的14%,是典型的老龄小区。如何让这所老小区变成更适合老人居住的“暖小区”呢?

去年来,结合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工作,街道引入愿景集团,共同研究推进“物业+养老”综合服务模式,在硬件和服务上进行“适老改造”。2020年枣园社区将废旧的配电室改造成社区养老驿站,为社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六类基本服务项目。在现有基础服务上“物业+”养老模式将延展助洁、助浴、助医、助行、代办、康复护理、法律咨询等服务。

社区内的公共环境也将变得更加适老。枣园社区物业对于公共区域内坡道、扶手等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让老人出行更加便捷。物业工作人员也将划分片区,针对自己片区内的高龄、失独老人入户提供服务。

此外,物业还将针对小区内高龄、重症等老人进行定制化的居家适老化设施菜单,老人可根据家庭情况,选择想要加装的改造设施,让老人更乐居。

在“物业+”模式下,街道起到的是“智慧大脑”的作用,将智慧养老中心作为调度室,创新“居民下单、街道派单、物业接单”的养老模式,让辖区老人享受更便利、更到位的养老服务。近期,就有老人对这个模式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自来水越来越凉,手一接触,关节就要疼好几天”,家住滨河西里南区社区的赵阿姨因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点儿凉水都不能碰。于是她想买两个热水宝安装在家中,以便能够用上热水。可是当热水宝送来的时候,她傻了眼。由于疏忽,赵阿姨没有注意到厂家不提供安装服务,这可怎么办?

智慧养老平台工作人员在回访过程中了解到赵阿姨的需求,立刻联系滨河西里南区的物业。尽管这不在物业的服务范围内,但物业经理亲自上门为赵阿姨安装热水宝。物业成老人居家“管家”,像这样的例子,在清源不胜枚举。

“志愿+ ”三条支线护老

有事找志愿者也管事

老年协会专业帮、社区为老志愿队贴近帮、邻里之间守望帮,这是清源街道形成的一条全民帮老“快速通道”。一个诉求,多支线帮扶,形成的结果就是,老人有急事找街道、找社区、找邻居,都管事。

就拿清源街道清源西里社区组建的十方缘心灵呵护队来说,通过“低龄帮高龄”的形式,陪伴社区48名孤寡老人乐享晚年。71岁的郑平是队长,她每月不定期为孤寡、失独等困难老人提供送医、送药、买菜、购电、上门聊天等服务,志愿队成了老人们的知心人。

而在滨河西里南区社区,楼门长郑玉环和其他邻居形成了“熟人帮熟人”的助老模式。同单元楼的81岁老党员杨保忠有一次身体不适,郑玉环闻讯后,立马陪着老人就医。因帮忙熟起来之后,杨保忠也在郑玉环的影响下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活动。

其实,在清源这样的为老助老实例还有很多,街道老年协会多年来为辖区千余名困难老人提供生活帮扶,服务涵盖了老年人的心理、娱乐、饮食、健康等方方面面。

此外,清源街道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爱心循环”的双循环志愿模式,以公益回馈的方式激发志愿者积极性,实现公益双循环。通过多项举措,在清源培养了二十多支助老队伍,涵盖千余名志愿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