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规模刷新高、高收益亮眼、头部封盘,“量化平均超额”拐点来了?

“暂停中证500指数增强策略产品的募集,存续产品不再接受申购。”近日百亿量化私募灵均投资宣布自2021年11月1日起封盘,在此之前已有多家知名量化私募机构相继宣布封盘,包括进化论资产、天演资本、启林投资等。

规模刷新高、成交量活跃、高收益亮眼、百亿级量化私募相继高调封盘、鸣石投资控制权争夺战……近期,量化私募可谓在资本市场上刷足了存在感。

国内量化私募目前发展程度到底如何?为何量化私募今年的收益如此亮眼?这个趋势是否能够持续?在头部私募马太效应加大的基础下,中小量化私募如何逆袭?

量化私募规模突破万亿

日内高频交易增多导致市场部分成交量被虚假放大?

进入2021年,发展刚刚10年出头的中国量化投资体量正式超过了1万亿。其中,量化私募规模快速增长,同时也被市场推向了风口浪尖。

今年三季度,有关量化投资的传言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8月以来,A股市场惊现巨额成交,沪深两市连续逾40个交易日交易额超过万亿元。

有投资者表示,量化私募采用较多的量价策略会加大市场波动,进而A股市场个股涨跌趋势被放大,同时受量化私募日内高频交易增多影响,也导致了市场部分成交量被虚假放大。

不过随后多家券商发表研报对此进行了证伪。中信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国内量化类私募基金,在证券私募中的占比攀升至21%,总管理规模正式突破1万亿元。即体量剧增加上换手频繁,反映到直观的交易量占比上,没有网传的“半壁江山”那么高。

国内量化私募目前发展程度到底如何?“如果和国外相比的话,我觉得刚刚起步。中国二季度末量化的总管理规模才1万亿人民币, 而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一个公司去年底的管理规模就达1400亿美元。 也就是说我们全国的总的量化基金管理规模只比美国一家机构的管理规模多一点。而且中国的量化投资也仅仅只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量化投资管理的规模占国内的总的资产管理规模的比例低于20%,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纽达投资董事长邬雄辉表示。

2010年3月,融资融券业务正式推出;2010年4月,沪深300股指期货挂牌上市,量化投资的发展有了风险管理的工具,开启了中国量化投资元年。

邬雄辉介绍,过去一旦遇到熊市,投资者包括专业金融机构也难逃亏损的命运;而有了可以做空的股指期货和融券,使得投资者不仅仅只能“做多”获得收益,在市场下跌的年份也有机会透过做空或者风险对冲来盈利。

2014年,证监会发布并实施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基金行业走向“阳光化”;2015年,市场迎来牛市和熊市的快速切换,当时比较简单的量化对冲类策略受到了较大冲击,而股灾之后股指期货的一些限制以及股票程序化接入的限制,一度让量化投资跌入冰点;但业内各机构都在积极拓展,丰富量化产品;而同期,一批拥有海外对冲基金工作经验的人逐渐回到国内开展量化投资,国内量化投资开始快速起步。

邬雄辉表示,量化私募井喷则是在2018年。据其描述,2018年是一个大熊市,市场从年头跌到年尾,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 这一年,量化尤其是量化中性策略的表现非常亮眼,量化产品逐渐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可。2019年和2020年,随着主要股票宽基指数的上涨,量化多头产品不仅获得了指数上涨的Beta收益,还因为选股、打新和T0增强等为投资人贡献了可观的超额收益,让投资者的投资体验很好。因此,总的量化管理规模也快速增加,并在今年第二季度末历史性地突破了1万亿元。

面临规模扩张与治理难等多重压力

灵均投资、天演资本等多家量化私募暂停旗下部分或全部产品募集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量化私募依旧是前三季度最大的赢家,在百亿私募榜单前十中,纯量化私募占去八席,分别是鸣石投资、天演资本、佳期投资、世纪前沿资产、金戈量锐、因诺资产、盘京投资、宁波幻方量化。

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20家百亿量化私募今年以来不仅全部获得正收益,平均收益更是高达20.08%,远超百亿私募平均水平。

为何量化私募今年的收益如此亮眼?这个趋势是否能够持续?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表示,今年的收益好确实也是量化机构这几年自身积累、市场环境不错和投资人用脚投票的共同结果,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但是长期来看,随着参与者和资金越来越多,超额在长期会收敛,但是“量化平均超额”的拐点何时到来还不好预测。

邬雄辉认为,2020年主观多头集中抱团白马股等,持仓较为集中,而今年在行业、风格切换的时候,不少主观公募和私募产品的回撤比较大,而量化投资因为持仓分散,行业、风格暴露有控制, 能够更快速地进行调仓和适应市场,今年的表现占优,凸显了量化投资的优势。

在他看来,量化相对主观多头的优势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上市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主观多头很难做出充分的行业和个股覆盖;二是随着宏观、基本面和技术面等大数据积累越来越多、算力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量化投资的优势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量化相对主观多头的优势后期仍会延续,只是未来的对比可能没今年这么明显,差距不会拉得这么大。”邬雄辉强调,长期来看,优秀的量化私募的业绩稳定性会优于主观,业绩漂移的概率比主观低。

在量化投资迅速发展的同时,量化私募频繁传来公司治理和规模发展的压力。10月下旬以来,灵均投资、进化论资产、天演资本、启林投资等多家量化私募宣布暂停旗下部分或全部产品的募集。

“这是头部私募出于规模对业绩影响的考虑,过去也有机构在规模达到30亿、50亿的时候暂停募集,一段时间后再重新放开申购。短时间新增的大量委托资金,需要运营、交易、策略各方面跟进;也可能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完善和升级策略以容纳更大的规模。暂停募集也是为投资者负责。”邬雄辉表示。

对于量化私募来说,如何控制自己的规模?规模和收益本身是否矛盾?邬雄辉指出,收益和规模不是线性的反比关系。在策略设计范围内,规模的增加不一定就会带来收益的显著下滑。如果投研持续产出、策略持续迭代,譬如挖掘出更加有效的因子、保持收益的同时仓位更加分散以及执行算法上的完善,都可以在保持较高收益的同时容纳越来越大的规模。但每一个当下,每个策略都有自己的容量限制;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地评估自己的策略容量,保障投资者利益。从整体容量来看,“海外最大的量化机构管理规模高达千亿美元,中国现在最大的量化机构管理规模也才千亿人民币,中国量化私募的管理规模的天花板应该还很远。”

荣浩表示,2018年《资管新规》确立了由“非标”转“标”的大方向,私募证券行业会承接越来越多的资金。当然这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如何在规模、收益和客户体验之间做好平衡是每家大型机构的必选题。

在头部私募马太效应加大的基础下

中小量化私募如何逆袭?

“中小私募机构要逆袭,最根本的是要有好的产品、好的业绩表现。”邬雄辉指出,这几年量化私募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一批机构率先跑了出来,成了业内所说的头部机构。对中小私募来说,既有机会也有挑战。

首先,大量的投资人和机构已经认可和接受量化投资方式;其次,投资不是简单的只看业绩一个数字,更多的还是基于投资者对投资机构的信任。中小机构服务的客群较少,可以给投资者更好的服务,提供更精准匹配投资者风险和收益偏好的差异化产品。

第三、第三,量化主要依靠数学模型来进行投资决策、持仓分散、换手率高。同时实盘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足够的数据来验证我们的投资方法。通常公开业绩有1-2年持续优秀,就可以被机构和投资人认可,规模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增加。

荣浩则表示,跑得快不如走得远,管理人应打铁自身硬,做好投研、交易和投资者服务,特别是在人才储备方面要能持续吸引和发掘;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内部管理和建设,避免因为内部矛盾损害投资人利益。

在他看来,现在的环境,量化中小私募的突围之路会难度增加,但是有几个方面可能是非常重要。一是保持高于行业平均的超额,二是要坚持足够久,三是获得销售机构的认可。

接下来几年量化私募收益如何?

分析:处于赛道发展上半场的靠后阶段持续高收益有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机构预期是今年或者说接下来几年高收益实现会比较难,量化私募会有这个问题吗?

邬雄辉认为,量化获得持续高收益有不确定性,但不是不可能。“我个人对中国的未来非常乐观,长期看好中国的经济成长,赚取时代发展的贝塔。同时,在“房住不炒”,“去刚兑”以及房地产税推出的背景下,资金会持续流入资本市场,同时金融市场的改革在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投资品种在推出,未来几年超额收益大概率会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千象资产创始合伙人、总经理马科超也表示,量化投资一定会继续高速发展,因为国内几乎所有的高净值人群都集中在银行信托券商三方手里,这些机构正在进行财富管理转型,很多客户最优先的考虑是安全,比如什么样的策略分散度更高、什么样的策略波动更小一点,量化机构也在这样的大潮下受到推动。以及CTA+指数增强的复合策略有望成为主流的代销产品,因为指数本身就是长期较优的选择,如果能在指数上面做一些增强,那么长期的结果一定是向好的,但过程可能会“过山车”式的,CTA就是起到过程上平滑的作用,效果是1+1大于2的。

荣浩向记者表示,如果按照管理规模占比来看,量化私募目前处于快速扩张期;如果按照收益来看,现在很多百亿量化私募还可以做到20%的超额,比美国市场30%-50%的超额还有很大空间,应该是处于赛道发展上半场的靠后阶段。

在他看来,量化快速发展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通过指数增强产品让投资人理解量化接受量化;二是通过收益体验,较低波动率和较高的同期收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