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網絡遊戲遇騙子 11歲女兒被騙5千媽媽出面又被騙6千

原標題:網絡遊戲的“代練江湖”

曾經從一個普通網遊玩家變成網遊大神,生於1999年的河北張家口小夥王傑(化名)最擅長的位置是“狙擊手”。而如今,這位大家眼中的“狙神”已風光不再。

在江蘇省張家港市看守所訊問室內,皮膚黝黑、相貌英俊的王傑穿着黃色看守所服、戴着手銬,隔着厚厚的玻璃與鐵窗,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講述了那個曾讓他瘋狂的網遊虛擬世界。

2012年起,多款網絡熱門槍戰遊戲進入了王傑的生活。那些“槍法精準”“槍槍爆頭”的網遊大神成了他的偶像。“我周圍的朋友都在討論遊戲與大神們帥氣的操作”。

緊張刺激的網絡遊戲讓王傑心動不已,他開始頻繁出入黑網吧,爲了訓練技術,甚至整日整夜地打遊戲。

父母曾勸說王傑不要沉迷網絡遊戲,當時正在上初中的他與父母發生了多次爭吵。

初中畢業後,王傑在父母的安排下進入技校學習電工技術。他曾短暫地在工廠打過零工,可枯燥無聊的工作和生活令他不滿。

在遊戲的虛擬世界裏,王傑收穫了滿足感與存在感。“打了幾年遊戲,我的技術大有提高,在遊戲裏是槍王段位。”他也逐漸成了網絡遊戲迷眼中的大神玩家。

2016年,王傑進入一個代練交流微信羣。王傑介紹,代練交流羣只能由羣內的資深代練邀請後才能加入,羣內大概有三四百人,都是遊戲代練。

一名資深代練在打遊戲時發現了王傑的“遊戲天賦”,邀請他入羣。實際上,在生活中,王傑與這些代練們壓根兒不認識。

“原來打遊戲也能掙錢。”王傑發現,只要幫助客戶用他們所提供的賬號打遊戲,每贏一把排位賽都可以掙到十幾元。

在許多“同行”的幫助下,王傑添加了十幾個客戶羣,羣內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訂單,他需要和其他代練搶單子。“感覺有點像滴滴司機,有單子來了,就接下來。”王傑說。

“我一般是白天休息,晚上10點以後上號,打到第二天凌晨。”王傑說,遇到有客戶要求代打“刀戰”“生化模式”等自己不太想玩的模式時,他就會將單子發到代練交流羣內。“按行內的規矩,我們一般會和接受單子的代練五五分賬”。

代練們還需要會“做廣告”。最好的廣告就是不論大號、小號都有省服、甚至國服排名。爲了顯示技術水平高、增加訂單數量,王傑有時也會選擇在網上購買大神賬號,充當自己的賬號來“做廣告”。

2019年春節,王傑在微信上購買了一個價值3000元的賬號。賣主稱,賬號是“槍王”段位,且有數十款珍貴的皮膚與武器。但在付款後,王傑卻遲遲沒有拿到賬號。這時,他才意識到被騙了。

“這種事情很普遍。”王傑介紹,在遊戲賬號交易平臺上,賬號價格普遍偏貴。因此,圈內人都會選擇在微信裏尋找賣家進行交易。但這樣風險極高,如果買賣雙方不信任,就會找“保人”。

所謂的“保人”,通常是業內人氣極高的代練或者是遊戲中的大神。王傑也當過幾回“保人”。

“現實生活中大家根本不碰面,所謂的‘保人’也沒法擔保交易一定安全。就算交易失敗,他也不用承擔任何後果。”王傑說。

被騙後,王傑心情鬱悶。在與朋友打牌、喝酒時,王傑提起此事。朋友們告訴他,你在圈子裏這麼大的名氣,也可以用這種方式“搞錢”。他們被騙了也沒什麼辦法,沒辦法報警。

王傑發現,每日辛苦“上夜班”,一個月也就能掙4000元。但如果“騙號”,“一晚頂上一個月的收入”。

憑着在網遊世界裏的名氣,王傑謊稱賣號,等對方打錢後他就消失。心思靈活的他發現,這種行騙方式可信度低,網友一般不會輕易轉賬。一個月下來,他也只“賺”了幾百元。

隨後,王傑換了一種方式。他用小號先發布賣號的消息,引起一定的關注度後,使用自己的“大神號”充當“保人”。“保人”會對買家說:“你先把錢打給我,等他這邊給號了,我再把錢給他。如果他騙你,我就不會給他錢。這樣對雙方都有保障。”

轉變方式後,王傑屢屢得手,最多一次騙了6000元。“買家都認爲這樣更安全,其實在網絡世界中,你根本不知道對方是誰。”王傑說。

如今,王傑在看守所已待了5個多月。他大腿上文着的龍非常顯眼,“是小學時候文的,當時爸媽知道後打了我一頓”。提起父母,王傑的眼神突然黯淡下去:“現在我們經常通信,出去後,我一定回家,跟他們說聲對不起。”

王傑說:“我還是喜歡遊戲,但是不會再打了。出去以後,我就好好找個工作。”

張家港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李曉燕表示,相關部門應堅決打擊“網絡遊戲詐騙”等在網絡世界中存在的違法行爲。在網絡遊戲中,青少年要理性消費,儘量不要購買虛擬遊戲產品,遇到問題要及時與家人、老師、朋友聯繫。如果上當了,應及時報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年11月02日 03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