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作者:晨楓

加勒萬河谷大打架後,中印雙方都有意降溫。但軍長級會談十三輪了,進展越來越少。最近的第十三輪由於印度“堅持不合理也不切實際的要求”,竟然不歡而散了。個人理解就是拍案而起、拂袖而去了。估計是印度又拿出50年代末就慣用的談判要求:中印雙方同時退出有爭議地區,不進入有爭議地區巡邏、設立哨所。

這要求貌似合理,但關鍵在於哪裏是這個“有爭議地區”。在印度的立場上,阿克賽欽是有爭議地區,但藏南不是。也就是說,印度控制的就是沒有爭議的,中國控制的就是有爭議的。這是中國不可能接受的立場。

但光是不接受是不夠的,要準備打仗。印度很特別,不打一仗不會老實,但打了一仗也不見得就老實了。這不,印度在叫囂:“如果說印度的西里古裏走廊很脆弱,那麼中國的春丕(亞東)河谷也是如此”;“印方不僅能夠防禦拉達克地區,還具有進攻能力”;“在東北和西北兩線同時作戰。”

印度還部署了3個M777炮團,還有“蒼鷺”無人機,“陣風”戰鬥機也集中部署到中國方向。不管印度是否有意和平解決邊境爭端,印度肯定是在動“從實力出發”的腦筋。中國當然也只能回敬。

中國人常說,我們有5000年曆史,我們對待歷史問題看得更長,有耐心。其實印度人也一樣,儘管現代印度的歷史實際上從英屬印度開始。在英國的緩衝區戰略裏,崑崙山是英國與沙俄的勢力範圍分界線,所以把阿克賽欽劃入英屬印度的約翰遜線是“國防必須”。實際上,整個西藏都是英屬印度認定的緩衝區,只是“看在清廷的面子上”纔沒有把邊界直接劃到西康、青海。

在軍事上,西藏在高,印度在低,喜馬拉雅山好像海灘上的崖壁,中國在崖頂,印度在沙灘上。看過《拯救大兵瑞恩》的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但這崖壁比諾曼底高多了,忒難爬。

印度敢作妖,估計依據有幾個:

1、 兵力佔優

2、 只要不翻上高原,還在山裏,中國就無法發揮機動優勢

3、 中國的主力“陷在”東南,無暇西顧

4、 高原機場對中國空軍不友好,印度空軍則可以從平原起飛,有優勢

所以在戰術上,印軍應該是突然襲擊,然後抱團固守,通過談判固化“收益”,在某種意義上,和十月戰爭裏埃軍戰術差不多。

在技術上,印軍已經修建了一些前線公路。戰時這些公路靠不住,解放軍不需要花大力氣就能切斷,所以印軍應該在戰前在前線已經囤積大量彈藥和物資,準備就地堅守。

想用這樣的公路在戰時向山上20萬部隊補給,想多了吧

在火力上,由“陣風”提供基本空中掩護,用無人機監視戰場,而M777輕型榴彈炮則成爲主要戰地火力,用CH-47機動。

必須說,這是很不負責任的冒險。希望印軍只是在咋呼。

印軍兵力佔優不假。解放軍早就過了拼兵力的年代了,機動、火力、通信上去後,也不用拼兵力了,那是輕步兵時代的做法。對於印軍來說,在喜馬拉雅山裏還真是輕步兵爲主,只是不再徒步,有卡車機動。

這樣的輕步兵像水銀瀉地一樣散開機動攻擊,要是不怕傷亡,還真不好打。但要是停下來了,抱團固守,那就壞事了。

要是分散,很容易被解放軍摸上來,分隔包圍殲滅。要是緊密抱團,就要看解放軍是不是捨得下殺手了。各種榴彈炮、火箭炮招呼上來,那就慘了。M777在印軍進攻階段可能還能用得上,到固守的時候沒用。反炮兵射程不夠,M777還是38倍口徑。CH-47上高原更是要看天氣、看制空權,未必指望得上。

“陣風”要是跟換裝主動電掃雷達的殲-11B+打,會難解難分,但中國爲什麼要留着殲-20這樣的上馬不用,執意用殲-11B+這樣的中馬去硬磕“陣風”呢?

“陣風”要是跟殲-11B打,還能打得上,但中國爲什麼要留着殲-20不用呢?東南沿海當然也需要,但這樣的重型戰鬥機是可以在短時間裏轉移的,這個星期收拾印度,下個星期專場臺海,都在國內,一點壓力也沒有。

列城這樣的機場徹底坦誠相見,離邊境不到100公里,是怕中國遠火打不爽嗎?

倒是印度空軍不知道怎麼想的,以爲靠近前線的機場多,所以可以靠前部署的飛機多,有優勢。還以爲空戰就只能在天上一對一打啊。沒想過中國不會用導彈和遠火把機場端掉嗎?印度機場基本上都是露天的,沒有加固機堡,這是怕中國打不過癮嗎?邊境500-1000公里以內的機場都在東風15、東風16的射程內,300公里以內都在遠火射程內,慢說列城、提斯普爾(都只有100來公里),孟買到維沙卡帕特南一線都不安全,這是印度次大陸一半的深度了。不要懷疑解放軍打機場的力度,解放軍是打機場專業戶了,本來是爲從臺灣、沖繩準備的,打印度一樣順手。到時候,“陣風”有沒有升空的機會都難說。

“蒼鷺”是先進的MALE無人機,但只能用於低烈度戰場,面對戰鬥機和防空導彈,那是白送

無偵-7這樣的HALE無人機簡單改裝一下,打MALE無人機那是降維打擊

至於“蒼鷺”無人機,解放軍也有100種辦法收拾,這裏可不是亞美尼亞。中空長航時無人機(MALE)實際上只適合低烈度戰場,對方有正規防空或者戰鬥機的話,MALE是沒有生存力的。戰鬥機打MALE,那是打航靶了。中程防空導彈打MALE,也是一打一個準。不過這兩個打法的成本都有點高。

還有一個辦法是用MALE打MALE。偷懶一點,用現成MALE改裝。原來掛導彈的地方,現在留出一個來,掛雷達-紅外吊艙,傳感器就用雷達制導中程空空導彈和先進紅外凝視制導空空導彈的制導頭改裝,最好是雷達-紅外雙模,探測距離夠用了,其他掛架掛小型空空導彈,國內現在大把這樣的東西。以MALE反MALE的好處是留空時間長,運作成本低,可以廣泛撒出去,巡邏前線,兼職監視底面。

如果用無偵-7那樣高空長航時(HALE)無人機作爲基礎,改裝反無人機的無人戰鬥機,那就是降維打擊了,“蒼鷺”那樣的根本沒有生路,而印軍除了冒被中國擊落的風險出動戰鬥機,基本上沒有辦法對付,把S400拉上高原好像不現實。在低平的平原打,射程好像夠,但視界不一定夠,要看無偵-7前出多遠了。另外,印度機場是中國導彈的目標,印度S400何嘗不是?敢開雷達,就沒有捕捉不住的,S400的導彈先打中無偵-7,還是東風15先打中S400,還不好說呢。何況無偵-7捕蟬,還有無偵-8在後呢。

印軍想在東西兩線同時進攻,使得中國兩顧不暇,哪有的事。高原公路已經修通,中國在內線機動作戰,倒是印軍要從山下繞過尼泊爾才能連接東西兩線。壓住印度空軍後,中國殲-16和殲轟-7在有利的時候就出擊,在不利的時候就押後,靈活得很。甚至老轟-6用鐵炸彈都可能有發揮作用的地方。

在戰術上,中國不必硬頂,在第一階段可以實行彈性防禦,不一定堅守山脊線,而是以大量殺傷印軍爲主要目標。由於高原頂上較平,中國掌握空中優勢,至少不給印軍空中優勢,便於發揮火力和機動,只需要較小的部隊就能控制前線。相對於印軍的20萬大軍,中國留5萬足夠,可能都不需要。

印軍要是敢爬上高原頂,更好,內線機動的中國裝甲部隊和炮兵正好大打出手,15輕坦和181榴正好砍瓜切菜。印軍要是據守山區,就用小股步兵收拾脫單的印軍小單位,抱團的大單位則用炮火招呼。不必急於一頓消滅,慢慢熬着就行。

高原印軍只有簡陋營房,地洞三尺,到處是石頭,在戰爭時期,連挖洞隱蔽都難,還有比這更好的炮兵火力覆蓋目標嗎?

印軍有發動戰爭的主動權,但想佔領前進陣地後就停戰、談判,這可不由印度說了算。印度可以發動戰爭,但戰爭的結束只有在中國同意的時候和條件下才能實現。印軍的戰略主動在於兵力雄厚,戰略被動在於只可能用最笨的抱團滾動前進的戰術,而且不可能在突破山脊線後進入高原平坦地區的機動穿插。印軍是從平原仰攻世界最高高原,山高路險,補給困難,根本不可能組織大規模裝甲進攻,印軍的裝備也不容許,能用步兵爬上中國一側的陣地已經不容易了。

在十月戰爭時期,埃軍也是這樣的抱團滾動前進,突破蘇伊士運河後馬上轉入就地固守。埃軍沒有繼續長驅直入打出以軍意料,也使得慶幸的以軍有時間調兵上來,最後反攻。如果說埃軍是出於戰略選擇而在最初突破成功後按兵不動,印軍就是出於技術困難而不得不按兵不動了,如果能取得最初突破的話。

渡河埃軍不是不知道以軍會反攻,但一是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反攻,二是最後知道了也沒法做出有效反應,一字長蛇的戰線牽一髮動全身,弄不好連環陣鬆動了,不僅以軍渡河點沒有堵住,埃及在運河東岸的戰線也要被以軍反衝鋒割裂、打垮。就這樣,東岸埃軍在與以軍的拉鋸、拼消耗中逐漸損失,以軍最後渡河反攻的時候,東岸埃軍成爲徹底的死棋。

這就迫使印軍也將陷入同樣的困境:既不能前進,又無法後退,還不能死守。還沒有渡河埃軍的堅強工事。以軍炮兵一般般,空軍因爲忌憚埃軍防空導彈而不敢大舉出動。但印軍爬上山脊後,就要每天面對中國鋼雨的洗禮了。印軍不怕傷亡,就一直打到它怕。

最重要的是:靜態的輕步兵重兵集團在現代火力打擊下是白送。

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高原上的解放軍機動兵力不需要優勢兵力,都可能在傷亡嚴重、無法機動、後援不繼、補給被毀的印軍中穿插分割,動搖戰線支點,造成戰線崩潰。由於特別有利的地形和地緣戰略環境,西線一旦打起來,沒有必要被速戰速決所束縛,儘可以拖着印軍放血,幫印度長點記性。

最主要的是:在高原頂上彈性防禦只是第一階段,中國會反擊的,中國不會超過主張線,但反擊未必受實控線限制。中國解決了後勤問題後,這一次拿下的地方,就不會再主動撤回去了。印度可要想好了。

T-72在高原上動力嚴重不足,這麼大冒藍煙是發動機過載使用的結果

15輕坦在高原上就雲淡風輕了

印度方面,機場和空運力量被壓制住後,高山上的公路、橋樑靠不住,後勤纔是大問題。印軍要是把坦克、步戰壓上來更好,自己背上更大的後勤負擔,而印軍的蘇制坦克和步戰根本不適合高原使用,勉強爬上高原也只能作爲半固定的火力平臺,解放軍有100種辦法敲掉。

作爲響應Quad的象徵性行動,印度愛怎麼玩就怎麼玩,中國靜觀其變;印度要是想玩真的,果真想冒這個險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