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牛集團遭反壟斷處罰後續:單季淨利潤下滑 政府補助對沖罰款 來源: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劉頌輝 上海報道

公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牛集團”,603195.SH)因與經銷商達成並實施壟斷協議而被處罰2.95億元的影響,正直接體現在公司業績中。

10月28日,公牛集團發佈的2021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0.13億元,同比增長26.10%;實現歸母淨利潤22.06億元,同比增長37.98%;實現歸母扣非淨利潤20.96億元,同比增長35.18%。

其中,今年三季度,公牛集團實現營業收入31.93億元,同比增長5.08%;歸母淨利潤7.85億元,同比下降1.3%。

9月27日,公牛集團收到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浙市監案[2021]4號),因構成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並實施壟斷協議的行爲,公司違反了《反壟斷法》而被處2020年度中國境內銷售額 98.27 億元3%的罰款,共計2.95億元。

根據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此前調查,公牛集團與經銷商達成了固定和限定價格的壟斷協議,通過發佈價格政策、與經銷商簽訂經銷合同、承諾書等方式,實現對產品價格的管控,“相關行爲排除、限制了市場競爭,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對於反壟斷處罰帶來的影響,公牛集團方面曾表示,處罰金額佔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的3.23%,佔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淨利潤的12.74%,預計會減少公司2021年度利潤2.95億元。

公牛集團三季報同時顯示,今年三季度公司營業外支出達3.17億元。對此公牛集團方面回應表示,營業外支出主要是行政處罰罰款和捐贈支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第三季度,公牛集團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爲3.3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0.41億元大幅增加2.95億元。彼時,公牛集團曾公告稱,公司所在的寧波慈溪市政府補助公司2.59億元“企業培育獎勵”。

該筆政府補助源自當地在今年2月19日發佈的《慈溪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慈溪市億元以上企業培育方案(修訂)的通知》,對億元企業、龍頭企業、百億企業培育對象加大扶持力度,依法在項目用地、環境容量、能耗指標、人才引進等方面的需求給予支持。

公牛集團獲得超3億元的政府補助金,也基本對沖了公司繳納的反壟斷罰款,這一巧合也引發了外界質疑。

對此,公司相關負責人11月1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慈溪市補助政策早在年初就已發佈,與公司受到反壟斷調查沒有關聯,只不過是巧合而已,都體現在了第三季度裏。

資料顯示,公牛集團創立於1995年,總部位於浙江省慈溪市,是國內知名的民用電工產品生產商,主營業務包括轉換器、牆壁開關插座、LED 照明、數碼配件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擁有經銷商3000家左右,銷售模式以經銷爲主、直銷爲輔,公司於2020年2月6日在上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公牛集團方面表示,上述處罰不會對公司生產經營及持續發展造成重大影響,目前公司及子公司生產經營情況正常。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公牛集團仍需從內部提振業績。Wind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公牛集團實現營收分別爲90.65億元、100.4億元、100.51億元,同比增長約25%、11%、0.1%;實現歸母淨利潤分別爲16.77億元、23.04億元、23.13億元,同比增長約30.45%、37.38%、0.42%。

國金證券的研報認爲,公牛集團三季度業績實現個位數增長,預計主要由於轉換器產品增速有所放緩,而充電槍等新品類快速增長。同時,原材料價格上漲致使毛利率階段承壓,費用率小幅提升。

“中長期來看,公司有望順利由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智能化全屋解決方案企業轉變,長期增長空間正在打開。”國金證券研報指出,不過也要注意B端?渠道擴張不暢,新品類拓展不暢和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風險。

對於銷售渠道的問題,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陳歆磊和北大滙豐商學院市場營銷學副教授曾曉華撰文表示,價格控制是經銷渠道中的永恆主題。製造商通過價格控制來規範價格體系,管理品牌形象,精準對標顧客分層,從而獲取更高利潤。但是如何做到合法合規,將是考驗商家的重要課題。

中泰證券在研報中也指出,隨着反壟斷處罰靴子落地,後續公司渠道管理將改革,停止直接終端控價;但公司已成功建立線下零售網絡+佔據消費者品牌心智,且生產端持續精益化,護城河仍舊穩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