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就卫视节目存在的过度娱乐化问题,对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播电视台进行约谈。约谈指出,各卫视频道不同程度存在过度娱乐化、追星炒星等问题,必须坚决整改。

随后,周末,这些卫视的多档综艺节目宣布暂停播出,约谈效果初显。

综艺节目对于大众有娱乐功能,但是目前一些节目,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而是“过度”“过分”娱乐。20多年前,《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的出现,使得纯粹的娱乐走近观众,此后,快乐、欢乐、开心等娱乐节目层出不穷。这些节目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笑声。而后,《超级访问》类的访谈节目,《幸运52》等益智性互动性节目,乃至《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出现,综艺节目愈发多彩。但是,渐渐地,为了获取更高收视率,一些节目不满足于仅仅的“快乐”,开始在节目中加料,搞笑、恶搞、恶趣等东西开始侵入,从婚恋节目到明星综艺,一些节目渐渐出格,娱乐至上开始流行,节目中充斥拜金、情欲、无厘头等低级趣味,成为三俗节目。

对于娱乐至上,国家相关部门早就有相关政策预防,2011年10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其中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该意见实施后,“过度娱乐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一些“传播错误价值观、道德观,炫富拜金,展示丑态、病态刺激观众,肆意恶搞等节目”少了,综艺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有所提高。

但是2013年播出的《爸爸去哪儿》掀起了又一轮的娱乐高潮,相比于之前的明星在节目中访谈唱歌跳舞等,《爸爸去哪儿》让明星走进日常生活,第一次全方位地把明星的家庭和生活展现给观众,取得很大成功。此后,明星真人秀节目如雨后春笋涌现,而演艺圈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演员都不好好演戏了,纷纷加入综艺的大军。

这种现象持续至今,一些综艺舞台上活跃着各色“明星”,有些是曾经的知名演员,有的是“小鲜肉”“小鲜花”,有的是“流量明星”,尤其一到周末黄金时段,多个综艺节目开场,明星荟萃,欢乐不断,做着游戏,带着货,收视率节节高,真是经济收视两丰收。

相比于10年前,现在的综艺节目看似没有太离奇,不过是明星来唱唱歌跳跳舞跑跑步,不过是一些新人来选秀,但是,这些娱乐的背后也暗藏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误导青少年。我们的广播电视具有重要的宣传教育功能,综艺节目应坚持寓教育、认知、审美于娱乐之中。但是现在一些节目一味追求娱乐,忽视思想内涵,不承载社会责任,虽然这些节目表面上看似无害,但是青少年把大量时间花在这类节目上,则让他们对节目中的明星及生活方式产生盲目崇拜,甚至花大量时间在给明星打榜投票上,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使得节目低俗化。有些电视节目从主题定位、类型划分上虽然不是娱乐节目,但在节目创作过程中,过多添加了娱乐元素,结果喧宾夺主、娱乐泛滥,冲淡了原有主题,淹没了节目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一些原本可以做得不错的节目,却因为粗暴的“娱乐”,变得低俗化。

第三,带坏影视圈风气。目前一些综艺节目到了没有明星不成席的地步,各类节目想着法儿变着花儿的请明星上节目,一些节目因为财大气粗,甚至能让演员连戏都不演了,全年泡“综艺”。演员们在综艺中噘嘴搞怪,蔚为壮观。一些年轻演员出道后不着急提高演技,而是着急上综艺刷脸。这种现象其实对于影视圈颇有影响,有几位名演员,在表演的黄金年龄,正是出成绩的时候,却在综艺节目中连续泡了两三年。现在再回来演戏,观众发现,他们都不会演戏了。甚至看见他们的脸,就觉得是“综艺脸”“搞笑脸”。拍戏不如上综艺赚钱,成为一时风气。如此下去,将毁掉一些演员。

这次对四家卫视的约谈,反映出国家相关部门对于一些节目的“过度娱乐化、追星炒星”等问题的重视及治理的决心,而这类问题其实在其他一些电视台及网络综艺节目中也存在。相信这次约谈也给其他节目敲响了警钟。

1985年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首次提出“娱乐至死”这个概念,他认为,“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一是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物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二是在于人们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为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却又不能够自知。

我们的电视节目,决不能“过度娱乐化”,陷入“娱乐至死”。其实没有人不想把节目做好,但为什么一些节目跑偏,原因是没有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而是经济利益占据上风。炒作明星、娱乐搞笑能获得高收视,制作方播出方获利高,广告商的投入回报高,这种三高确实很“迷”人。但是,这种“三高”也害人。

孔子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广播电视节目应该使人如处芝兰之室,受到熏陶,久而与之同香。

作者:平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