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央宣傳部、國家廣電總局就衛視節目存在的過度娛樂化問題,對上海、江蘇、浙江、湖南廣播電視臺進行約談。約談指出,各衛視頻道不同程度存在過度娛樂化、追星炒星等問題,必須堅決整改。

隨後,週末,這些衛視的多檔綜藝節目宣佈暫停播出,約談效果初顯。

綜藝節目對於大衆有娛樂功能,但是目前一些節目,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娛樂,而是“過度”“過分”娛樂。20多年前,《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的出現,使得純粹的娛樂走近觀衆,此後,快樂、歡樂、開心等娛樂節目層出不窮。這些節目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笑聲。而後,《超級訪問》類的訪談節目,《幸運52》等益智性互動性節目,乃至《超級女聲》等選秀節目出現,綜藝節目愈發多彩。但是,漸漸地,爲了獲取更高收視率,一些節目不滿足於僅僅的“快樂”,開始在節目中加料,搞笑、惡搞、惡趣等東西開始侵入,從婚戀節目到明星綜藝,一些節目漸漸出格,娛樂至上開始流行,節目中充斥拜金、情慾、無厘頭等低級趣味,成爲三俗節目。

對於娛樂至上,國家相關部門早就有相關政策預防,2011年10月,廣電總局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其中對部分類型節目播出實施調控,以防止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傾向。該意見實施後,“過度娛樂化”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一些“傳播錯誤價值觀、道德觀,炫富拜金,展示醜態、病態刺激觀衆,肆意惡搞等節目”少了,綜藝節目的思想性藝術性有所提高。

但是2013年播出的《爸爸去哪兒》掀起了又一輪的娛樂高潮,相比於之前的明星在節目中訪談唱歌跳舞等,《爸爸去哪兒》讓明星走進日常生活,第一次全方位地把明星的家庭和生活展現給觀衆,取得很大成功。此後,明星真人秀節目如雨後春筍湧現,而演藝圈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演員都不好好演戲了,紛紛加入綜藝的大軍。

這種現象持續至今,一些綜藝舞臺上活躍着各色“明星”,有些是曾經的知名演員,有的是“小鮮肉”“小鮮花”,有的是“流量明星”,尤其一到週末黃金時段,多個綜藝節目開場,明星薈萃,歡樂不斷,做着遊戲,帶着貨,收視率節節高,真是經濟收視兩豐收。

相比於10年前,現在的綜藝節目看似沒有太離奇,不過是明星來唱唱歌跳跳舞跑跑步,不過是一些新人來選秀,但是,這些娛樂的背後也暗藏問題,不容忽視。

第一,誤導青少年。我們的廣播電視具有重要的宣傳教育功能,綜藝節目應堅持寓教育、認知、審美於娛樂之中。但是現在一些節目一味追求娛樂,忽視思想內涵,不承載社會責任,雖然這些節目表面上看似無害,但是青少年把大量時間花在這類節目上,則讓他們對節目中的明星及生活方式產生盲目崇拜,甚至花大量時間在給明星打榜投票上,從而對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產生負面影響。

第二,使得節目低俗化。有些電視節目從主題定位、類型劃分上雖然不是娛樂節目,但在節目創作過程中,過多添加了娛樂元素,結果喧賓奪主、娛樂氾濫,沖淡了原有主題,淹沒了節目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一些原本可以做得不錯的節目,卻因爲粗暴的“娛樂”,變得低俗化。

第三,帶壞影視圈風氣。目前一些綜藝節目到了沒有明星不成席的地步,各類節目想着法兒變着花兒的請明星上節目,一些節目因爲財大氣粗,甚至能讓演員連戲都不演了,全年泡“綜藝”。演員們在綜藝中噘嘴搞怪,蔚爲壯觀。一些年輕演員出道後不着急提高演技,而是着急上綜藝刷臉。這種現象其實對於影視圈頗有影響,有幾位名演員,在表演的黃金年齡,正是出成績的時候,卻在綜藝節目中連續泡了兩三年。現在再回來演戲,觀衆發現,他們都不會演戲了。甚至看見他們的臉,就覺得是“綜藝臉”“搞笑臉”。拍戲不如上綜藝賺錢,成爲一時風氣。如此下去,將毀掉一些演員。

這次對四家衛視的約談,反映出國家相關部門對於一些節目的“過度娛樂化、追星炒星”等問題的重視及治理的決心,而這類問題其實在其他一些電視臺及網絡綜藝節目中也存在。相信這次約談也給其他節目敲響了警鐘。

1985年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首次提出“娛樂至死”這個概念,他認爲,“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一是在於人們日漸失去對社會事物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二是在於人們被輕佻的文化環境培養成爲既無知且無畏的理性文盲,卻又不能夠自知。

我們的電視節目,決不能“過度娛樂化”,陷入“娛樂至死”。其實沒有人不想把節目做好,但爲什麼一些節目跑偏,原因是沒有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而是經濟利益佔據上風。炒作明星、娛樂搞笑能獲得高收視,製作方播出方獲利高,廣告商的投入回報高,這種三高確實很“迷”人。但是,這種“三高”也害人。

孔子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廣播電視節目應該使人如處芝蘭之室,受到薰陶,久而與之同香。

作者:平沙

相關文章